府谷:紅棗飼料加工讓紅棗銷售"活"起來

府谷:紅棗飼料加工讓紅棗銷售

在武家莊鎮杜家莊院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紅棗飼料”加工車間,剛剛加工完成的飼料,伴隨著皮帶傳送的“隆隆”聲,輸送到飼料儲存車間,他們將經過進一步的包裝,銷售到山西、內蒙古、河北、甘肅等縣市,“紅棗飼料”加工企業的誕生,為府谷縣紅棗銷售開闢了新的渠道。

變廢為寶 讓紅棗“活”起來

2016年在府谷縣林業局的支持下,由企業家杜貴平投資,聘請西農大教授,成功研製出一套紅棗飼料加工方案,並投資1500萬元,引進標準化的教槽料、濃縮料、配合料生產線兩套,建成一座新型的紅棗飼料加工廠,專業生產畜禽、反芻系列特色飼料。

紅棗飼料加工,通過對本地殘次的紅棗原料進行降低水分、殺菌、除黴等環節的處理和對粗糧的進一步加工,從而變廢為寶,提升紅棗的利用率,帶動當地及周邊一些紅棗深加工企業的發展,從而解決紅棗銷售難問題。據杜貴平介紹,府谷縣每年紅棗產量為600萬斤,其中包括生長中出現的顆粒小,不符合市場需要的;受自然然災害影響的;滯銷腐爛的……這些殘次類紅棗就要佔到三分之一,嚴重影響了棗農的收入。去年10月份該廠開始生產運行以來每天可以生產紅棗飼料150餘噸,共收購府谷縣及周邊縣區紅棗100多萬斤。今年該廠又在內蒙古建立紅棗飼料生產線,在佳縣建立了紅棗飼料原材料加工基地,紅棗收購需求量大大增加,計劃收購府谷縣以及周邊縣區紅棗5000萬斤,完全可以解決當地棗農的銷售難題。

精細加工 讓棗農“動”起來

近年來,受管理方式的制約,加之青壯勞動力的缺失,紅棗幾乎成了當地人的一塊“心病”,每年都有大量的紅棗因為滯銷而被棗農以丟棄、餵豬等方式處理,或者直接爛在地裡,無人問津。去年武家莊郝家莊則村民杜挺將2000餘斤殘次棗賣到了紅棗加工廠,本來只能爛在地裡的紅棗也有了收益。“紅棗加工廠真的為棗農們解決了大問題。”杜智挺高興地說。

“榆林地區屬於紅棗種植較多的區域,根據前期市場調研,近年來該地區紅棗商品率下減3500噸左右,通過相關實驗論證,如果將這部分達不到食用功效的紅棗經過發酵處理,製成牲畜飼料,其價值要遠遠高於傳統飼料。紅棗飼料加工廠的建成可以幫助當地棗農解決紅棗滯銷難題,也可以帶動當地紅棗產業的發展。”據紅棗飼料加工廠的相關負責人介紹,紅棗飼料加工廠依託“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同等價格優先收購本區域內紅棗。

這既保證了企業的正常運轉,也解決了當地紅棗銷售難問題,使棗農看到了希望,同時也促進了貧困群眾思想觀念轉變,從紅棗產業的新發展上看到新希望。

優勢產業 讓錢袋子“鼓”起來

“過去,殘次棗貴賤麼人要,都得倒掉。去年產4000斤棗子,其中一半就是殘次品。多虧有了紅棗飼料加工廠,收購了我2000多斤殘次紅棗,增加了我的收入,讓我脫貧看到了新希望。”王家墩村貧困戶尚二說。紅棗飼料加工廠於2017年建成試生產,目前生產飼料10000多噸,實現產值1億餘元。建成當年收購當地紅棗100萬斤,涉及 50 戶貧困戶,僅此一項就給貧困戶創收30萬元。紅棗飼料加工廠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紅棗收購方面,他們採取當地貧困戶優先原則,以每斤高於市場價0.2元優先收購貧困戶紅棗,對扶貧對象進行幫扶,同時對於當地貧困戶使用飼料採取平價供應的模式,同樣的飼料比市場低300多元,使他們實現產業脫貧。

此外,紅棗飼料加工廠還吸收了部分剩餘勞動力,群眾可以邊務農、邊打工,實現家務、農務、勞務的多贏。紅棗飼料加工廠藉助資源優勢,發展優勢產業,在創造利潤的同時為府谷的脫貧攻堅事業添磚加瓦,為脫貧致富趟出了新路子,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

紅棗飼料加工廠生產的飼料已覆蓋陝西、山西、內蒙、河北、寧夏、甘肅等地。據杜貴平介紹,目前他們正在申請“全國首家紅棗飼料加工廠”的專利,同時他們還在積極籌劃在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上市工作,預計今年九月底完成。下一步,他們將重點在林產品的生產、管理、銷售上下功夫,進一步探索寵物飼料的加工生產,拓寬林產品的產銷渠道,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脫貧。(記者 馮英傑 通訊員 鄔躍飛 楊越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