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技術專家周成虎院士:創新要有容錯機制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看來,創新不僅僅在於技術研發的前端,還在於應用,要將高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繫。作為遙感技術專家,從2012年開始,他就身體力行,在蘇州創立中國科學院蘇州地理信息與文化科技產業基地,進行遙感技術應用的實踐,打造億萬級新興產業。

遙感技術專家周成虎院士:創新要有容錯機制

“過去地理信息所需要的科學和技術,今天完全不一樣了。當今時代所需要的計算,是高性能環境下的空間處理與分析工具計算,但是這樣的技術體系今天還沒有,全世界的地理信息工作者都處於同一個起點,我們應該引領這個時代。”作為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應用專家,周成虎20多年投身遙感大數據研究,在高分辨率遙感圖像處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處理系統。讓人擁有“火眼金睛”,也讓地球更加“透明”。“比如最近發生的山東壽光水災,我們都有監控,並迅速響應。”不僅如此,研究院自主研發的地理信息系統大數據,成果廣泛應用於農業、水利、國土、智慧城市等行業和領域。

“很多時候,我們搞技術的人就是鑽研技術,但是應用起來,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周成虎說,打通研究、應用、產業化的鏈條,這還是一條很長的路。高科技企業更有其難點,因為高科技企業的產業體系和產業鏈,與傳統制造業完全不一樣。“打個簡單的比方,比如說我們過去做GPS導航,先採集數據信息,然後找製圖人員把圖畫出來,畫完以後印出來,但現在就不是了,信息採集完了電腦自動加工,直接推送給用戶,以前我們搞這個地圖都是專業的人做,現在每個人都在做,你每天走的導航路線,其實就是為下一個人走路做圖,也就是說,高科技產業鏈比傳統制造業大大縮短,我們應該認真梳理高科技的創新體系和產業鏈。”

周成虎說,創新是個長期累積的過程,最核心的是要有獨立的思考,“我們這個社會應該有更加包容的氛圍,鼓勵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有時候創新的想法在別人看來是怪兮兮的,甚至是完全不可能成功的,但這恰恰是創新的開始。”周成虎認為,這需要我們在評價機制上做一些調整,比如說在一些科研項目上,做到預期目標成功了固然可喜,但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失敗了,也不能認為毫無價值,“至少說明這條路不通,其他人就不用走了。社會有了容錯機制,大家就可以去做一些沒做過的事情,要鼓勵冒險,而不是片面求穩。求穩,是很難出重大創新成果的。”對於江蘇未來的創新發展,周成虎充滿信心,江蘇文化優勢明顯,創新實力總體很好,從全球發展趨勢來看,未來江蘇可以在材料科學領域、生命科學領域、信息科學領域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數據方面著重發力,為江蘇未來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受訪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