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祥老師當年沒有教我的動物世界冷知識

自古以來人類對動物王國總是充滿好奇,還記得小時候每當聽到趙忠祥老師富有磁性的嗓音:“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又到了交配的季節……”我特麼就抑制不住地激動,趕緊搬上小板凳撒丫子就跑,好在那臺15寸黑白電視前佔個比較靠前的位置。作為一個動物愛好者,這些年來也積攢了不少關於動物的冷知識,其中有一些還蠻刷新認知的。


【連石頭都吞的吃貨鱷魚】

趙忠祥老師當年沒有教我的動物世界冷知識

鱷魚的胃簡直強悍到爆,這是因為它們的消化系統面對的可不是白麵米飯、麵包牛奶,而是各種魚類、鳥類、烏龜、水牛、長頸鹿,甚至是獅子。作為資深吃貨,鱷魚有時候甚至會吞下石頭,這些石頭永遠留在它們的胃裡不會排出。有一種理論認為鱷魚吞下的石頭,起到了類似船上的壓艙物的作用,在潛水時有助於保持平衡。

【母乳餵養專家鯨魚】

趙忠祥老師當年沒有教我的動物世界冷知識

養兒育女對鯨魚來說絕不是一件輕鬆事,母鯨的孕期長達10到12個月,生出的幼鯨身體長度是母親的三分之一,比如藍鯨幼鯨一出生就有9米多長。母鯨哺乳時用乳腺周圍的肌肉把乳汁擠進含著乳頭(沒錯,母鯨是有乳頭的)幼鯨嘴裡。鯨魚奶的脂肪含量接近50%,是人奶的10倍,在如此高脂肪的奶水養育下,幼鯨的體重每天可以增加約90公斤。

【自帶導航的飛鳥】

趙忠祥老師當年沒有教我的動物世界冷知識

現代人出門在外,都已經習慣了開個導航,而那些在我們頭頂飛過的鳥類對此表示內心毫無波動。鴿子可以飛行幾千公里,毫無偏差地找到設定的目的地。這還不算最厲害的,有一些鳥類,比如北極燕鷗,每年要在棲息地之間往返飛行4萬多公里。這些善於長途跋涉的鳥類,體內通常都有利用地球磁場感應定向的器官,不過2006年11月《動物行為》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表明,鴿子還會利用地面上熟悉的地標來校正自己的飛行路線。

【時間感獨特的海狸】

趙忠祥老師當年沒有教我的動物世界冷知識

即便不是冬天,海狸也是一種晝伏夜出的動物,一到冬天,它們就更是變成了隱士,躲在自己的巢穴裡,依靠之前儲藏的食物和尾巴里積累的脂肪活下去。海狸用樹枝和泥土鋪墊自己的窩,封閉得密不透光,並把寒冷的氣候阻擋在外,以此來節省自己的體能。這種特殊的生活習性讓海狸的時間感有異於別的動物,依照它們的自由生理節律,一天有29個小時,而不是24小時。

【被誤解的非洲鼴鼠】

趙忠祥老師當年沒有教我的動物世界冷知識

長期以來非洲鼴鼠一直被誤解為睜眼瞎,它們過小的研究和在地下生活的習慣越發加深了這一誤解,甚至連學術界也有人認為它們的眼睛是用來感知氣流變化,而不是用來看東西的。所幸科學研究已經推翻了這種誤解,動物學家發現,非洲鼴鼠雖然視野狹窄,但視覺相當敏銳。這也是為了生存的需要,因為在地底生活的非洲鼴鼠如果突然看到光線,往往意味著有捕食者闖入,這也可以解釋那些靠挖掘地下生物果腹的動物為什麼視力都很好。

【利他主義者小雞】

趙忠祥老師當年沒有教我的動物世界冷知識

那些認為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為了生存會變得越來越自私的觀點是錯誤的,尤其是在同類之間,表現得大公無私的例子很多。小雞進食時會嘰嘰喳喳地叫,這就是它們在進行“同類選擇”。通過叫聲,小雞可以通知周圍的小雞這裡有吃的。一種習慣性的誤解是以為自然選擇的結果是最強的個體才能生存延續,其實自然選擇的終極目標是同類基因的延續,因此並不強大的個體通過友愛互助,也可以把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

【不男不女的魚】

趙忠祥老師當年沒有教我的動物世界冷知識

相對而言,我們對陸地上動物的瞭解還算比較多,而那些最離奇、最匪夷所思的事情往往發生在海洋深處。比如,魚類雌雄同體的現象就遠比脊椎動物多,有些魚是隨著性激素週期和環境的改變更換性別,還有些魚則同時擁有雄性和雌性的性器官。

【生活不易長頸鹿】

趙忠祥老師當年沒有教我的動物世界冷知識

身高四五米的長頸鹿有著堂皇的儀表,跟其他食草動物相比,它們有著能吃到高處樹葉的天然優勢。為了這份優勢,長頸鹿在進化中所付出的代價也著實不小,它們的心臟泵血力度是牛心的兩倍,這樣才能把血液輸送到頭部。在心臟部位以下,長頸鹿腿部的皮膚異常緊緻,這樣血液才不會向四蹄沉積。

【智商超群的大象】

趙忠祥老師當年沒有教我的動物世界冷知識

在動物界大象有著最大的大腦,平均重量達到5公斤,那麼它們的智力究竟是高是低?“大笨象”這一稱呼有沒有冤枉它們?到目前為止,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的智力,都很難被絕對客觀地量化,人類的智商測驗也做不到這一點。在衡量動物的智商時,經常採用“腦商”來評判,即用動物的實際腦重除以相同體形動物的平均腦重得出的參數。腦商高的動物,通常處理新問題和應付新挑戰的能力也更高。大象的平均腦商為1.88,作為參照,人類的腦商在7.33到7.69之間,黑猩猩的平均腦商為2.45,豬的平均腦商只有0.27。由於智力與記憶力有著緊密的聯繫,因此大象的記憶力也不錯。

【不僅僅是學舌的鸚鵡】

趙忠祥老師當年沒有教我的動物世界冷知識

鸚鵡對人言的模仿過去被認為是一種毫無智力含量的機械行為,然而過去幾十年的研究表明,“鸚鵡學舌”並不那麼簡單。在試驗中,鸚鵡可以像4到6歲的孩子一樣靈巧地完成一些語言處理任務,它們看上去能夠理解“同樣”、“不同”、“大”、“小”、“沒有”和數字等概念。更有意思的是,鸚鵡能夠用一種新穎的方式把標籤和短語結合起來。國外已經有科研機構嘗試用鸚鵡的語言學習模式來開發機器人的人工語言學習模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