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即將來臨,讓我們一起暢享著豐收的喜悅

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来临,让我们一起畅享着丰收的喜悦

稻花香裡說豐年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胡巨成 通訊員 薛小磊 李子耀

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即將來臨,信陽市的稻田裡一派忙碌景象,聯合收割機不停地穿梭在稻田間,田堤上農民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暢享著豐收的喜悅。

9月21日,光山縣鑫磊農業專業合作社,金燦燦的稻浪隨風翻滾,1200多畝農田迎來了大豐收。

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来临,让我们一起畅享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收成好,每畝稻田能產千餘斤大米,味道鮮美、綠色無汙染。”合作社理事長黃馨笑呵呵地說,“不光是水稻,還有龍蝦和藕,也很受歡迎。通過電商平臺,我們的農副產品已經遠銷到北京、廣州等大城市。”

“以前,我的兩個兒子在外務工,說啥都不願意在家種地。這幾年一項又一項惠農政策出臺,他們也覺得農業大有可為,都回來跟著我幹了。”羅山縣子路鎮朱灣村凡灣組的陳貴權和兩個兒子先後流轉了4900多畝土地,一年就能產糧800餘萬斤,加上春季的油菜、稻田裡養殖的水產品,年產值近千萬元。

“能有這麼好的效益,現代農業技術可立下了大功!”陳貴權告訴記者,羅山縣水稻種植面積有102萬畝,現在越來越多的現代農業技術被應用於水稻生產,他們的農業專業合作社就有插秧機、旋耕機、收割機、犁田機等各類大型農機具38臺,成了大規模集約化生產的有力幫手。

陳貴權的一番話在光山縣羅陳鄉青龍河農業機械化農民專業合作社裡也得到了印證。

“現在田間光照度是9690.0lum,空氣溫度是23.6℃……”9月18日,該合作社理事長劉正禮自豪地向記者介紹起他們稻田裡的“最強大腦”。“我們投資118萬元,引入了大田農社數字農業管理系統,通過對水稻田生產全過程進行數字化管理,讓農業生產過程可視化,讓農產品實現可溯源,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管理效率,提高農產品品牌附加值。”

在這個“最強大腦”的幫助下,劉正禮建成了河南省農業標準化水稻生產基地。2017年,圍繞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合作社傾力打造生態稻蝦種養核心示範區1000畝、集中連片推廣區2000畝,並與大田農社合作建設數字化農業雲平臺。依託“正禮”省級知名品牌和溯源體系,推動“正禮”蝦田米、“青龍禾蝦”進超市,遠銷省內外,大幅提高了合作社農戶種糧收入,帶動了100多戶貧困戶增收。

綠色環保的再生稻、米香蝦肥的稻蝦共作……行走在信陽大地上,稻花香裡瀰漫著豐收的喜悅,處處能聽到農民們歡樂的笑聲。

相關新聞:

濟源:欲與“蔥王”試比高

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来临,让我们一起畅享着丰收的喜悦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成利軍 李若凡

濟源市大峪鎮寺郎腰村以種植大蔥聞名,每年大蔥節上的壓軸項目就是“蔥王”爭霸賽,去年的“蔥王”高2米。今年大蔥節趕上豐收節,重頭戲自然是向去年的“蔥王”發起挑戰。

9月21日,記者來到寺郎腰村時,石德文正推著大蔥收割機在地裡忙活著。一邊收割,石德文一邊留心看著,如果哪棵大蔥長得又高又粗壯,他就另外放一邊,說不定豐收節上還能爭個“蔥王”呢!

寺郎腰村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土壤又是適合大蔥生長的紅黏土,所以這裡產出的大蔥蔥白長、糖分足、香辣適中。每到大蔥成熟時節,全國各地的客商總是早早就慕名而來。

石德文還擔任著村裡大蔥合作社主任。他告訴記者,寺郎腰大蔥在清朝時是宮廷的貢品,現在已經成為包括寺郎腰村在內的11個村莊上千農戶的“致富菜”。望著一片片健壯的大蔥,石德文面露喜色:“一畝地高產的話能產1萬斤,即使低產也能產個五六千斤。”

“9月23日是豐收節,俺村老百姓都憋著一股勁,要在大蔥節上爭個‘蔥王’呢!”石德文說。

周口:自編節目慶豐收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春喜 通訊員 張猛

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来临,让我们一起畅享着丰收的喜悦

9月21日上午,鏗鏘的鑼鼓,喜慶的嗩吶,迎來秋收的西華縣艾崗鄉鐵爐村農民像過年一樣高興,相聚在村頭文化廣場,喜迎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到來。腰鼓、戲曲、小品、墜子,農民們用自編自演的節目,表達心中的喜悅,暢想美好的明天。

慶祝活動在村民自編腰鼓《慶豐收》中拉開帷幕,緊接著,小品《搶婆婆》、戲曲《朝陽溝選段》等百姓喜聞樂見的節目逐一登臺亮相,歌聲、笑聲、掌聲不絕於耳,現場成了喜慶歡樂的海洋。

舞臺不遠處的田野裡,金黃飽滿的玉米和光澤紅潤的辣椒很是喜慶。富裕起來的村民用嘹亮的歌聲唱出心中的喜悅,用優美的舞姿表達內心的激動。

慶祝活動中,主辦方鐵爐村委會和西華縣委宣傳部駐村工作隊還對評選出來的種糧大戶、小辣椒種植大戶、勤勞致富戶、科技示範戶、扶貧車間務工標兵等10名脫貧戶、群眾代表進行了表彰。

在歷時兩個小時的活動中,不僅有精彩的文藝表演,還有脫貧攻堅、精神文明建設知識有獎問答,場面熱鬧喜慶。

焦作:百年棗香醉遊人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學樺

“現在俺家有20畝棗園,每畝地年產大棗2000公斤,一年能賣40多萬元!”9月21日,修武縣王屯鄉新莊村的王顯銀高興地說,除了村民家家門前和院裡種的棗樹外,新莊村還有7個大型棗園、40多個小型棗園,共佔地700多畝,是個遠近聞名的“棗園村”。

自從9月初“河南·新莊首屆大棗採摘節”拉開帷幕,栽種歷時五百多年的新莊大棗也迎來盛果期,越來越多的城裡人慕名來這裡採摘遊玩。

大棗採摘後,會有一個月左右的保鮮期,棗農們向全國各地售賣之餘,把新鮮的大棗加工成棗幹、棗酒、棗醋等產品,既解決了存儲難題,還提高了大棗的價值,讓村民的腰包更“鼓”。

今年以來,王屯鄉藉助全域旅遊優勢,積極推廣自駕採摘、週末農場等“旅遊+”形式,提升新莊大棗品牌知名度,為農民增收形成新的增長點。

洛陽:碩果累累曬金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宜龍 通訊員 王雪娜

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来临,让我们一起畅享着丰收的喜悦

“秋韻河洛,金色年華。”9月21日,2018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洛陽市慶祝活動在孟津縣朝陽鎮衛坡村(又稱魏家坡村)古民居廣場啟幕。

據瞭解,衛坡村是我省入選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100個特色村莊之一。此次慶祝活動將在衛坡村舉辦河洛農特產品展示購物節和洛陽“三農”成就展、“金色河洛”農民書畫展、二十四節氣民俗剪紙作品展。

除了在衛坡村舉辦豐收節主會場慶祝活動外,洛陽會盟銀灘農業觀光園選擇在9月15日至11月15日,用有“河洛江南,魚米之鄉”美譽的孟津銀灘新米節來向大家傳遞豐收的喜悅。

此外,洛陽各個縣(市)區也將結合當地的農時農事開展慶祝活動,展現民俗風情,例如河洛金秋上戈蘋果採摘節、洛陽市第九屆紅薯擂臺賽暨農產品包裝設計大賽等,都以熱氣騰騰的慶祝活動彰顯了重農崇農、愛農支農的氛圍,為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凝心聚力,讓農民更有獲得感、幸福感。

許昌:“職業農民”受追捧

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来临,让我们一起畅享着丰收的喜悦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董學彥

9月21日上午,許昌市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慶祝活動,在鄢陵縣中原花木博覽園拉開帷幕,各行業嘉賓與近2000名農民朋友歡聚一堂,共同慶祝豐收、分享喜悅。

開幕儀式上,許昌市對評選出的“十佳新型職業農民”“十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十佳特色農產品品牌”進行了表彰。

“我今年54歲,在農村從事農業半輩子了,我的主要職業是種紅薯、磨粉子、下粉條。這次被評為‘十佳新型職業農民’,我非常高興,感到農民的地位提高了,得到了社會的承認。我希望以後把紅薯種得更好,把粉條做得更好,帶領更多的農民致富。”“十佳新型職業農民”榮譽獲得者孫繼周說。

在農產品展區,來自許昌市各地的特色農產品擺滿展臺:鄢陵縣的哈密瓜、晚秋黃梨,禹州市的粉條、紅薯,長葛市的酵素、糧食酒,襄城縣的核桃、特色果蔬,建安區的食用菌、小雜糧……豐收的成果讓人應接不暇。

“許昌在全市設立了1個主會場、4個分會場,還有若干系列活動。”許昌市農業局局長霍新發說,通過組織系列活動,讓全市廣大農民群眾享受五穀豐登的幸福,讓全社會感受到豐收的喜悅,匯聚起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的磅礴力量,助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奮鬥目標。

南陽:農產品進京“圈粉”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通訊員 康帆楊 振輝

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来临,让我们一起畅享着丰收的喜悦

9月20日,在淅川縣丹江核心水源區優質扶貧農產品進京推介會上,琳琅滿目的優質生態農產品贏得了產品採購商們的青睞。

“我們的飲品全是採用丹江邊上種植的優質中藥材精製而成。”福森集團工作人員不時遞上名片與參展客商進行交流。小小的金銀花也凝聚著京淅對口支援的情誼。金銀花是淅川縣的生態支柱產業之一,北京市曾撥付5000萬元對口支援資金,其中3500萬元用於對福森金銀花基地進行補貼,帶動發展金銀花種植4萬餘畝。有了生態原料優勢,福森集團投資8億元建設以生產“夏涼茶、功能飲料、果汁飲料”為主的綠色產業項目。

在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淅川縣舉辦農產品推介會,把水源地優質農產品送到首都,讓北京市民不僅能喝到甘甜的丹江水,也能吃上水源地綠色農產品。據瞭解,隨著京淅對口協作的深入開展,淅川縣越來越多的綠色有機食品,伴隨丹江水源源不斷送到了北京,渠首“生態農產品”名號逐漸打響,在構築起庫區生態防護帶的同時,也使淅川人鼓起了“錢袋子”。僅2017年,淅川縣已有78種農產品在北京市21家連鎖超市、600家直銷店銷售,銷售額2.5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