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變「聰明」也需要時間,「高期望」或成一大阻礙

人工智能,有時並不會很“智能”,經常會被認為,這是在炒作概念,蹭熱度。不排除真有這種可能,但大部分“冠以人工智能”的,都希望能提高更好的技術服務。用戶高期望後的“失望”,或許會成為人工智能技術的一大阻礙。當然,高期望也是因為被鼓吹效果後造成的。

人工智能,變“聰明”也需要時間,“高期望”或成一大阻礙

人工智能,在當前這個階段,本就不會太聰明。屬於探索階段,技術不太完善,很多應用方向也不明確。或許都能看到未來的樣子,但怎麼實現卻困難重重,只能一步步的向前推進。不少走在最前面的,說誇張點,便如同是在冒險,說輕鬆點,就是在嘗試。

人工智能,變“聰明”也需要時間,“高期望”或成一大阻礙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Thomas J. Sargent,曾經在世界科技創新論壇上表示,人工智能其實就是統計學,只不過用了一個很華麗的辭藻。這話說得倒也沒錯,人工智能,有時就是在數據的基礎上尋找最佳“答案”,但這便也是學習的“真諦”。

人工智能,變“聰明”也需要時間,“高期望”或成一大阻礙

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機器並不能自主的學習,思考能力真正來自於“開發人員”,通過算法變得像是在“思考”,不斷的通過數據分析、升級算法,模擬出“學習能力”,從而,能不斷的變聰明,變完善。人工智能技術,或許並不是和我們所想的那樣,有可能就只是一種統計策略,又或者是從統計結果中得到的一些簡單方案。

聲音識別技術,就是在做聲音和文字的轉換,需要不斷的完善,不斷的維護才行。很多聲音本就很有歧義,也有可能有新的聲音產生。

人臉識相比,撞臉那是經常的事,靠更精密的算法,或許能識別得更精細點,但人臉本就不是一層不變的,越精細,或許並不是好事。

總之,人工智能技術,技術需要不斷打磨的,且不同應用場景,算法可能也是不一樣的,在應用上也需要不斷的探索。

人工智能,變“聰明”也需要時間,“高期望”或成一大阻礙

同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比,還有很多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非常簡單,也許就是一個很簡單的定時操作,又或者是在某個環境下,觸發個某個操作。有些領域,或許這樣就夠了,但大部分領域,這才只是開始,慢慢研究數據(生活習性,使用場景等),從而更新設計,不斷產品升級,才能變得更智能。

人工智能技術,不是一蹴而就的,過分鼓吹效果,很有可能會令人十分“失望”,甚至是“絕望”。使用者,也需要抱有“理解”的態度(當然,不能太過分,用都不能用,那是坑人),畢竟沒辦法一下子那麼“聰明”,需要時間打磨。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者,更是要對技術負責,將自己的思維融入技術中,“其善則善,其惡必影響巨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