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到了,不妨讀一首想像豐富,流傳很廣的七夕詩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乞巧”,又名“七夕”,是傳說中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被今人視作中國的“情人節”。古往今來,文人騷客為之詠歎,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七夕詩詞,展示了各個朝代的七夕風俗和浪漫愛情,其中不少成為至今傳誦不衰的千古絕唱。唐代林傑的《乞巧》詩,就是一首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

七夕節到了,不妨讀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七夕詩

乞巧

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

七夕節到了,不妨讀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七夕詩

幼年時的林傑,對乞巧這樣的美妙傳說也很感興趣,也和母親或者其他女性們一樣。仰頭觀看那深遠的夜空裡燦爛的天河,觀看那天河兩旁耀眼的兩顆星,期待看到這兩顆星的相聚,於是寫下了《乞巧》這首詩。詩句淺顯易懂,並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願。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又來到了,牽牛織女再度橫渡喜鵲橋來相會。詩人從大處著眼,這兩句寫七夕之夜仰望星空,人們一顆一顆地細數著漫天星辰,搜尋著牽牛織女星,搜尋著那條閃爍著奇異光彩的鵲橋。天上鵲橋相會,那地上的人們在幹什麼呢?

七夕節到了,不妨讀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七夕詩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戶的巧手女子都對月穿針,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在古代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兩句具體表現家家戶戶仰望星空,祈望幸福,以及女孩們在月光下極其虔誠地穿針引線寄託情思的動人場景。

這首童年之作,質樸又詩意濃郁,是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七夕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