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第一書記」張昱:羣衆不脫貧 自己不離村

「駐村第一書記」張昱:群眾不脫貧 自己不離村

■本報記者 黃紅立 通訊員 宋會傑 張珂 文/圖

  宜陽縣高村鎮張元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昱,2017年10月任滿,可他卻選擇了堅守,他說:“我跟村民結下深厚的感情,心已經在這裡——”


豐收季節,河洛大地一片喜人景象。宜陽縣高村鎮張元村,600畝煙田一片金黃,處處烤房青煙繚繞,800畝油用牡丹種植田裡,枝頭掛滿一個個飽滿的牡丹籽莢,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張元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昱信心滿滿地說:“張元村今年脫貧摘帽沒問題!”

沉下身子穩住心

張元村地處高村鎮西,丘陵地貌,有6個自然村、15個村民組,430戶人家1927人。雖說全村有耕地4700畝,人均達到了2.3畝,但92%的農田是旱地,基本“望天收”。

2015年10月,交通銀行洛陽分行監察保衛部副總經理——49歲的張昱,放棄機關的安逸來到張元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腳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張昱行走在田間地頭,與村民促膝交談。

“我經常琢磨如何融入村民,如何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替他們解決困難。”張昱說,走訪中堅決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針對群眾最關心、最急需解決的問題積極開展工作。

因病致貧的貧困戶賈治子和賈紅軍是弟兄倆,66歲的賈治子因患有先天性精神障礙從未婚娶,97歲的父親和他生活在一起。賈紅軍今年55歲,患有頸椎和腰椎畸形等慢性病,其妻女患有輕度智障。

走訪中,張昱看到賈治子和賈紅軍艱辛的生活和企望的淚水,暗下決心:要沉下身子穩住心,把扶貧當成自己的事業來做。

2017年12月,賈治子再次犯病,張昱聞訊,立即將其送到了洛陽市五院,並多次聯繫主治醫師瞭解病情及治療方案,且減免醫療費一萬多元。賈紅軍的妻子突發膽結石,張昱二話沒說,開著車就將夫妻倆送到了縣醫院,跑前跑後安排……

“這兩兄弟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就是他們最信任的人,他們當然也是我的親人。”

張昱說。


「駐村第一書記」張昱:群眾不脫貧 自己不離村


張昱正在指導菸農烤煙


夯實黨建新堡壘

村級“戰壕”強不強,關鍵看帶頭人。進村伊始,張昱就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2011年以來,村黨支部竟然沒有發展過黨員。張昱經過走訪村裡的老黨員及老幹部瞭解到,因村黨支部主要負責人家族意識濃厚,遇事欠缺民主,導致村黨支部在村民中威信下降,沒有戰鬥力,更別提凝聚力了。

問題癥結找到了,張昱召集黨支部一班人開會,明確提出“要在積極要求進步的村民中發展黨員”。

張昱說:“農村黨員首先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意識,第二要是生產能手,第三要熱心公共、公益事業。”

曾在解放軍駐大連海防部隊服役5年的賈海軍在支部換屆中擔任了支部書記。村裡的牡丹產業發展帶頭人、熱心公共事業的賈社委當選為村委會主任。

2017年7月1日,在村民中有威信的連片種煙帶頭人張書店、種地和糧食收購能人賈賀洪光榮地成為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今年7月1日,張書店、賈賀洪均轉為正式黨員,成為村民致富的帶頭人。

實幹才能得民心

丘陵地區,農村飲用水源一直是一個大問題,張元村也不例外。

南村溝是個自然村,有3個村民組480多人,一直靠一箇舊淺水井吃水。2017年7月,張昱通過在洛陽電視臺“扶貧路上你我同行”節目的演講,籌措了5.13萬元資金。

賈海軍說,為了用好這筆資金,張書記帶著村“兩委”班子成員和有經驗的村民一起實地踏勘,最終選定在距演禮溝水庫1000米左右處施工。

深水井施工管理由3個村民組聘請專家負責組織,開掘及井壁襯砌、放管等工序由村民負責出工完成。一個半月後,480多人吃上了純淨的飲用水。

對於這項工程,張昱頗有心得:一是採取“四議兩公開”的議事原則,二是採取村民小組自建自用的方式,既增強了責任心,也降低了工程成本,同時增加了村民收入。

今年2月,村裡的另一口深井開始施工,6月完工,又解決了6個村民組790人的吃水難問題。

莊子溝離張元村1.8公里,以前每逢大雪大雨村民就無法出行,2016年初,張昱找到縣公路二級所,終於在12月投資30餘萬元修了寬2.5米的水泥路,徹底解決了莊子溝出行難問題。

要“拔窮根”,得有產業。張元村村民多以種菸葉為主,張昱請了牡丹種植專家對土壤環境氣候進行了實地檢測,專家認為,張元村非常適合種植油用牡丹。

為了打消農民種植的顧慮,張昱抓住洛陽市推廣發展油用牡丹種植政策的有利時機,爭取了每畝600元錢的補助,油用牡丹種植項目在張元村落了地。

目前,張元村採取“合作社+農戶”的方式,讓貧困戶參與種植,發展800多畝油用牡丹,每戶每年可收益約1萬元,帶動40餘戶脫貧致富。

「駐村第一書記」張昱:群眾不脫貧 自己不離村


張昱在幫助貧困戶生產生物質顆粒燃料


用實幹兌現承諾

一項項計劃有條不紊地推進,一個個設想變成了現實。2015年10月,張昱駐村時,張元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54戶521人。2017年底,張元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為30戶94人。

駐村幹部兩年一屆。2017年10月,張昱駐村期滿,他榮獲了宜陽縣派駐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貢獻獎。

他申請再工作一個任期,帶領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他說:“我選擇留下來,不僅僅是牽掛30戶貧困戶,還有一個更大的夢!”

宜陽縣是全國菸葉生產先進縣、國家級菸葉標準化生產優秀示範區,植煙鄉鎮達13個,種植菸葉3萬多畝。菸葉產業已成為丘陵山區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有效途徑。

為了改善生態環境、綠色發展菸葉,2017年8月,張昱與一拖菸草機械公司合作,在張元村開展“生物質顆粒烤房”試驗,利用煙稈、秸稈等生產生物質顆粒燃料烘烤煙葉。

但由於生物質顆粒燃料原料配比問題,熱值不高,張昱失敗了。

張昱不服輸。“生物質顆粒烤房”產生的巨大效益在“誘惑”著他……

生物質顆粒烤房,不僅能用上清潔能源,還能節省人工,降低成本,增加群眾收入。

經過與一拖菸草機械公司技術人員多次深入試驗,在生物質顆粒燃料生產中,張昱加入了村民廢棄的油用牡丹殼,採用“油用牡丹殼為主,玉米秸稈及煙稈、鋸末等為輔助材料”的生物質顆粒,突破了生物質燃料燃燒溫度低和成本居高不下的瓶頸。

張昱成功了。張元村的菸農炕煙用的燃料是無煙煤,出一炕煙(約480公斤)需要一週時間,用煤約1000公斤,僅燃料成本就在720元至770元之間。而採用生物質顆粒燃料後,出一炕煙(約1100公斤)的成本還不到400元。

貧困戶賈佔勳說:

“用生物質顆粒燃料,省事、省力、省工、環保,我今年種植菸草收入能有6萬元。”

「駐村第一書記」張昱:群眾不脫貧 自己不離村


張昱引進的生物質顆粒燃料生產設備,佔地小,收益高,既解決了油用牡丹殼和秸稈的出路,又使貧困戶增加了收入。


張昱算了一筆賬,張元村的油用牡丹種植規模在800畝左右,每畝油用牡丹產牡丹殼100公斤,按1000公斤生物質顆粒燃料用300公斤牡丹殼計算,每年能生產生物質顆粒燃料26.7萬公斤,如果能夠推廣,能為全村菸農節省10萬元燃料成本。除了油用牡丹,張元村種植的玉米、香花辣椒這些農作物的秸稈也是生產生物質顆粒燃料的原料。

賈社委說,使用顆粒燃料環保、乾淨、經濟、實惠,燃燒完的顆粒還可以做鉀肥。

一拖集團菸草機械公司技術人員說:“這套小型制粒機日生產量為300公斤至1000公斤,兩個人就可以操作,非常適合家庭生產。”

“希望張元村的這項技術推廣能引起省市菸草部門的重視和推廣,能帶動更多丘陵山區貧困群眾脫貧增收,這就是我駐村最大的收穫。”張昱充滿希望地說。

“沉下身子穩住心,貼近百姓辦實事。”這是2015年10月,張昱駐村時在日記上寫下的話。

“群眾一日不脫貧,自己一日不離崗。”這是2017年10月,張昱被組織批准留任駐村書記時的誓言。

“今年宜陽迎來脫貧摘帽‘大考’,扶貧工作是個良心活,只要能幫助貧困戶過上好日子,我們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張昱說,既然選擇了,就要做到真扶貧扶真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