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记忆」木匠生产民俗

「王益记忆」木匠生产民俗

「王益记忆」木匠生产民俗
「王益记忆」木匠生产民俗

木匠生产民俗

「王益记忆」木匠生产民俗

木匠,由于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密切,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职业。他们颇受人们尊重,常言道:“会交朋友的,交一些木匠、铁匠;不会交朋友的,交一些道士、和尚。”

我区的木匠,分“大墨”和“小墨”两种。大墨,就是专门盖房建屋、架设桥梁的工匠。他们必须识图,并且谙熟建筑物上的墨线尺寸。小墨,是制作傢俱、农具的匠人。和前者相比,工艺比较精细。

小墨中,又可分“平墨”、“圆墨”、“寿墨”、“弯墨”等种。平墨,制做桌子、柜子等傢俱。圆墨,制造木桶、木盆等生活用具,又称“箍桶匠”。其流动性强,常奔走四方谋生。寿墨专门制做棺材,棺木又称“寿木”,故名。弯墨则从事工艺雕刻,兼制农具。其技艺最精细,常有一定文化素养。木匠的工具很多,有锯子、斧头、锛、刨子、钻、凿子、羊角锤、锉、墨斗、曲尺,等。墨斗是打直线的工具,内藏墨液及墨绳。木匠从墨斗中拉出墨绳,放到木材上,绷紧,提起,墨绳趁着弹力就在木材上打上了墨线。木匠最重视斧、锛的操作,有“千日斧子万日锛”之说。意思是说:只有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熟练地运用这两种工具。木匠的工具箱,忌他人翻动。

「王益记忆」木匠生产民俗

木匠做完活,有“留尾巴”的习俗。就是说,至少要留点刨花,让主家收拾。这样做,是表示“活没干完——今后还有活干”之意。但是寿墨将棺材制成后,一定要将其收拾干净。否则,就会被视为是在诅咒主家再死人,从而引起冲突。

旧时,想学技术得先拜师。拜师者多为13至14岁的少年。由介绍人带领着,携带着礼品,进入师傅家中。在向师傅叩头、敬酒之后,就算成为徒弟了。学艺期一般为三年,在此期间,师傅不给徒弟工钱。有些地方,师傅供徒弟吃饭,也有不管饭的。

木匠尊春秋时鲁国的巧匠鲁班为祖师。鲁班姓公输名般,人们又称其为公输子。由于“般”、“班”同音,民间一般称他鲁班。相传他曾发明多种木作工具,创制攻城用的云梯。后世的人们出自对他的崇敬,将一些精巧的建筑物说成是他的作品。例如,户县渭丰乡祁南村的古建筑济源堂,结构严谨,工艺精湛,被有关专家视为我国小木作建筑中的精品。民间认为是鲁班建造的,称其为“公输堂”。其实,它建于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与鲁班无关。在我省的木工中,流传着鲁班“显圣”传艺的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他们对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深信不疑。相传鲁班的生日是旧历五月初七。旧时,木匠都要在此日隆重祭祀这位祖师。鲁班的木主上,写有“工部尚书公输子之神位”等字。他们在木主前虔诚地焚香跪拜,祈求祖师保佑自己心想事成,四季平安。

「王益记忆」木匠生产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