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陰陽與人事!

陰陽是易學最基本的概念,也可以說陰陽就是易。陰陽學說研究的是宇宙、太空、天地、萬物的本源和變化之道,並且根據自然本源和變化之道推演到生命體以及人類社會的變化規律。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黃帝內經》中“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孔子《易傳》曰“一陰一陽謂之道”。都在用陰陽來解釋宇宙自然的生成和發展的規律。

漫談陰陽與人事!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它包含了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共性和規律。現在咱僅從人事方面一些現象來簡單的聊聊陰陽,從中體會和理解陰陽的四性。

對立、依存(互根)、消長、轉化,此為陰陽四性,圖形化表示出來就是我們中國人最為熟悉的沒有“眼睛”的陰陽魚,

仔細觀察體會,即可發現這個圖形對陰陽四性的表達是多麼的準確、多麼形象。此圖形被全世界公認為最美圖騰一點都不為過。無論從內涵還是從美學方面都是完美的。再上兩個不同版本的陰陽圖:

漫談陰陽與人事!

為了不顯得那麼枯燥,咱選擇漫談的方式,結合現實,圍繞陰陽,想到哪就說到哪。

陰陽對立即指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如上與下、天與地、動與靜、升與降等等,其中上屬陽、下屬陰,天為陽、地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升屬陽、降屬陰。而對立的陰陽雙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上為陽、下為陰,而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熱為陽、冷為陰,而沒有冷同樣就無所謂熱。所以可以說,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這就是陰陽互感。

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們可以明白,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如果把顯現出來的定為陽,那麼隱藏的即為陰。有陽必有陰。就比如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假疫苗事件,顯露出來的為陽,就是我們大眾能瞭解到的這些信息,那麼必定會有大眾瞭解不到的陰面信息存在。真正陰暗的是哪裡呢?是官方公佈那樣嗎?其實這都是陽面的信息,並不是真正的陰面,真正的陰面在哪呢?有句老話叫做“燈下黑”,也就是說真正的黑暗就在“燈”的底部。事情越大、越明顯,底部就有多黑。

事物的發展在於陰陽的變化,陰陽圖中的"S"形曲線描繪的就是變化,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轉化即是S曲線的兩個端點處,就是我們常說的“物極必反”,陰轉陽、陽轉陰。消長即是此消彼長,強弱之別。我們常說的“陰盛陽衰”就體現了陰陽消長的關係。人們對這個變化最容易理解和體會的就是晝夜的變化。再大一點範圍就是一年的季節和冷暖變化,想一下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陰陽可以引申出無數的內容。動靜也可看成陰陽,動為陽,靜為陰,有動必有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比如,我們走路的時候總是一隻腳動,一隻腳靜。再比如,我們的手掌,手指向手心的活動範圍要比向手背的活動範圍大,抓東西的時候也是一動一靜。換個角度來看的話,陰陽又會發生轉變,還是以手掌為例,以動靜區分,手心為陽,手背為陰。以內外(顯藏)來看呢,手心又變成陰了,手背就成陽了。因為手背始終在外面露著,相對來說手心總是在裡面藏著。所以動中有靜、靜中也有動,這麼理解陰陽就有了立體感,就很好玩兒了。用這個思路去看待事物就會變得特別有意思。

漫談陰陽與人事!

大家試試把數學中的“負負得正”用陰陽的思想來聯想也是很好玩的。朝代的更迭,英雄的產生...都有負負得正的意思在裡頭。英雄、皇帝、正義、光明等等這些,最初可能並不是陽性的,而是陰中之陰,再極限的條件下轉換成了陽,起到了主導作用。所謂的陰陽也只不過是角度問題。陰中的陽,在陰的角度來看就是相反的,在陽面來看,它就是正義的,就是英雄的...

任何事物都可以用陰陽來解讀。風水、命理等預測術都是基於陰陽和五行理論建立起來的預測模型。風水的根本也是陰陽,沒有絕對的吉凶,只有和不合時宜而已。比如風水中有“要想發,鬥三煞”的說法,是不是有點“負負得正”的意思呢。就是把所謂的強大的煞(兇)氣給轉化為對我有利的力量。具體操作是很複雜的,也是有很大風險的,在此不論。我要表達的只是這種說法是很積極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有很多風水師卻認為這句話是扯淡,是吹牛,這不也正是一種陰陽現象麼。

陰陽無窮盡∞,感悟陰陽,會讓事情變得簡單。簡單即是最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