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知天文,下晓跑步,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朱进,北京天文馆馆长、北京古观象台台长。曾暌别跑步三十余载,更关注地球以外物质的他,在2015年10月重新踏上了跑道,奔跑在中国大地。

  作为中国最理解宇宙的跑者,朱进是怎么理解跑步的?

上知天文,下晓跑步,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为了健康,30余年后重新走上跑道

  1981年,16岁的朱进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上大学的第一天,他跟着宿舍门口六七点钟响起的大喇叭起床了,绕着操场跑圈。

  自此,每天早晨围绕400米的跑道跑8圈,成了朱进的习惯。次年,跑圈的数量减至5圈;大三,跑圈的数量减到2-3圈;直至大四,他鲜少跑步了。  

  朱进最早的参赛经历要追溯到读本科(1980年代初)期间,跑得比较疯狂的那几年,他参加过两次比赛,25公里用时2小时是朱进生平最好的马拉松赛成绩。“次年,我又参加了一场比赛,成绩就差得多了。”

  那之后朱进就没有再跑步了,与跑步一别就是30余年。

  45岁之后,朱进的身体各项指标开始逐渐走向不正常的范畴。面对体检报告偏高的血糖指数和血脂指数,朱进能想到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运动。于是,朱进每天中午打乒乓球。虽然此后脂肪肝逐渐好转,但血糖血脂依旧稳高不下,这促使朱进不得不重返跑道。  

  2015年七八月份,朱进独自前往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跑步。三十几年之后重新起跑,朱进对跑道是熟悉的,更确切地说,跑步的要领已经根植于他的心中,只是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了。

  当年9月,他正式回归跑道,当年10月,他参加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马拉松(半程),两个月后,挑战全程马拉松。自此,一发不可收。

上知天文,下晓跑步,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以赛代练,科学家的科学跑步观

  朱进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精神世界,他的跑步精神世界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初心不变,这样纯粹的奔跑态度在他的跑步经历中便可窥得一二。

  对于跑步,朱进虽然经常参赛,却从不强求成绩,他经常说:“我跑得很慢!”

  在朱进的身上,有一种对于兴趣的执着。他虽然已是国内知名的天文学家,但在谈到天文时,仍旧保持少年时的那份赤诚。

  如今,跑步也在朝着这个方向迈进。对于成绩一直秉承着不执着态度,跑步之于朱进,成了武侠小说里的太极功夫,无招式却胜过形式上的刻意求之。

  和大多数跑者不同,朱进没有时间私下进行训练,唯有以赛代练。2016年,他共完成了52场跑步赛事,平均每周末都有一场比赛。“不疯魔不成活”,用在朱进

  身上特别贴切。对于参赛数量,朱进也如成绩一样看得很淡,只要身体能够适应,并且游刃有余地应对每一场比赛就好。他引以为傲的事情,是极低的受伤率。

  朱进的最好成绩是5小时19分,在跑圈的确算不上快,但逐年疯长的完赛数量也着实看到了朱进在跑步上“快”的一面。

上知天文,下晓跑步,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仰望星空,用脚步丈量大好河山

  在重拾跑步这几年,朱进去过很多城市,热爱天文的他,喜欢前往中国各个城市仰望星空,进行观测。每一座城市的马拉松和天文观测这两者之间,在他眼中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奔跑中国》马拉松系列赛遍布全国,他的脚步也随之扩展到更多城市。

  “天文学家朱进”与“跑者朱进”相融合时,天文和跑步就有了关联,尤其那个与之相配套的名字——“追星者”。朱进对此并不排斥,他希望能将天文和跑步拉得更近一些,两者能在健康的状态下相互影响。

  “因为工作的原因,今年参加的赛事比较少了。”朱进说。他也憧憬过退休后的生活,彻底把天文和跑步结合在一起,一路开车南下,参加沿途比赛,和天文爱好者见见面,坐下来聊聊天文……

上知天文,下晓跑步,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作为一名天文学家,他痴迷于探索浩瀚宇宙的奇妙;作为一名跑者,他想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奔跑中国既是他的马拉松之旅,也是他的“追星”之路。

上知天文,下晓跑步,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