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论」九月絮语 作者:曹焕荣 评论:赤峰文学艺术

「诗歌评论」九月絮语 作者:曹焕荣 评论:赤峰文学艺术

「诗歌评论」九月絮语 作者:曹焕荣 评论:赤峰文学艺术

◎九月絮语

·

妈妈打工走了多少天了?

圆圆的月亮怎么不圆了呢

小胖楞楞地坐在门槛上

望着月亮呆呆遐想……

·

妈妈走后月亮就剩一半了

一半怎么不进屋,老在门外溜达

一半,多像没有妈妈的孩子!

·

不是说妈妈慈祥似月,月光温柔如水

那妈妈怎么不想小胖呢

小胖爬在门槛上画月亮

画着画着就把月亮画圆了——

·

圆圆的月亮在天上微微笑

小胖在地上咯咯笑,一缕缕

月光明亮地撒到小胖身上

真像可爱的妈妈,抱着小胖亲吻……

「诗歌评论」九月絮语 作者:曹焕荣 评论:赤峰文学艺术

【诗人简介】曹焕荣,甘肃省正宁县人,民俗研究员。甘肃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曾在《中国文化报》《中国老区报》《中国水报》《中国作家》《诗刊》《青春诗歌》《地火》《芒种》《飞天》《散文选刊》《剪纸报》等发稿。出版《黄土魂》等十四本诗文集,诗文入选全国省级三十多种选本,数十次受奖。曾出席韩国国际民俗研讨会。

「诗歌评论」九月絮语 作者:曹焕荣 评论:赤峰文学艺术

「诗歌评论」九月絮语 作者:曹焕荣 评论:赤峰文学艺术

赤峰文学艺术点评】曹老师这首诗歌《九月絮语》,通过月亮这一意象的圆缺,来表现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但母亲始终未出现,只在画中,在孩子心中,更加表现孩子对母亲思念的急切心情。母亲未出现,但月亮像妈妈一样温柔地亲吻着小胖,小胖在月亮的怀抱里安稳地睡着,就像睡在妈妈的怀抱一样,此刻达到诗意的情景交融的境界。

此诗共分四段,第一段第一句诗就以疑问开篇,“妈妈打工走了多少天了?”小胖也不知道。他坐在门槛上,望着月亮,想得都呆了。“呆”字用的妙,千言万语不及一个“呆”字,形象地表达孩子对妈妈的思念之苦,这就是诗歌的力量。此刻诗人像画家,用诗句在为读者描摹一幅思亲图,极具画面感。第二句是暗示,“圆圆的月亮怎么不圆了呢?”或许在孩子心里,月亮总是圆的,或许诗人在暗示月亮圆了,妈妈就会回来。交代了月亮与妈妈的关系,月亮的圆缺与妈妈是密切相关的。第三句、四句,描写小胖思念母亲的思绪无限绵长。省略号,在无限表达这种绵长的思念。诗句与情感环环相扣,引出下段。

第二段首先交待“妈妈走后月亮就剩一半了”这里一语双关,既交代了时间,又仿佛在说明,妈妈走后的日子就像这一半的月亮,晦暗。既使晦暗,也总在门外溜达,不安慰小胖孤独的心灵。“一半,多像没有妈妈的孩子!”这一句层意递进,没有妈妈守护的孩子,不就像这一半的残月,心总在外游荡,这应该是留守儿童内心最真实的写照。这里又点明,残月与孩子的关系。

第三段进一步说明,在孩子的心里,妈妈就是月亮,慈祥,又温柔如水,照耀孩子的内心世界。“那妈妈怎么不想小胖呢”,妈妈想孩子?想孩子为什么不回来呢?这一句诗,启发读者去思考原因。“小胖爬在门槛上画月亮/画着画着就把月亮画圆了——”这或许是最美好期望,也是孩子的内心需求,也是无数中国人的思想——月圆人团圆。这里注意,曹老师用一个破折号,想必不是随意的,他在说明解释什么?联系上下段,你会发现开头结尾用的省略号,中间用的破折号,可见老诗人用字着意的高深。一个省略号,一个标点符号,省去千言万语,就像中国画的留白。诗歌要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要惜字如金,简洁而内涵深刻,不浮于表面,才是诗歌的正道。

最后一段,诗人以美好的情景结尾,这是诗人美好的期盼,也是诗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虽然妈妈未回来,但月亮圆了,月圆人团圆,相信妈妈会回来看小胖。小胖笑了,月亮笑了,月光就像妈妈在亲吻小胖……诗人要月亮来代替妈妈,安慰小胖,可鉴诗人有一颗善良仁爱与同情之心。

纵观全首,诗人站在儿童的角度,利用拟人、隐喻、双关,暗示等修辞,塑造了留守儿童小胖,思念妈妈、渴盼妈妈早日归来的故事。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充满无限的爱,关注、关爱着与留守儿童有关的社会问题。希望爱充满人间,不再上演母子分离的一幕。

「诗歌评论」九月絮语 作者:曹焕荣 评论:赤峰文学艺术

【诗评者简介】赤峰文学艺术,原名刘齐峰。内蒙古赤峰市人,70后。有作品发于《人民文学》(副刊)《文苑》《诗潮》《鄂尔多斯》《江门文艺》《百柳》等报刊,有作品入选诗文选本,出版诗集《飞翔的流云》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