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守望先鋒》看似越來越「涼」,資本反而越來越狂熱?

最近,虎牙、B站宣佈入駐《守望先鋒》最高賽事OWL,主場分別放在了成都、杭州。

為什麼《守望先鋒》看似越來越“涼”,資本反而越來越狂熱?

40連敗不是問題 6000萬美金可以接受 那麼《守望先鋒》熱度如何?

前段時間,上海龍之隊在《守望先鋒》最高級別賽事OWL中40連敗引發社交圈的熱議,一邊網友在狂噴中國戰隊這一可能是創電競史紀錄的成績同時,另一邊也在唏噓網易砸下去的2000萬美金入場費。

而暴雪在OWL第一賽季結束之後宣佈,下賽季OWL將新增戰隊,而入場費則增至3000至6000萬美金,局外人看來,應該不會OWL應該不會再有新的中國戰隊身影出現。

為什麼《守望先鋒》看似越來越“涼”,資本反而越來越狂熱?

如果是6000萬美元,那麼放在電競是什麼概念?橫向對比一下,隔壁LPL今年S8的入場費是9000萬,不過是人民幣;7年前王思聰帶著5億資金入局電競,5億人民幣放在今天約等於7300萬美元;6000萬美元的體量足以在電競圈掀起一廂波瀾,當然6000萬美元也不是不能砸,只是往往大家習慣性會先思考一下,遊戲的熱度與壽命如何,按照不是輿論的觀點:“《守望先鋒》現在不是已經涼涼了嗎?”

直觀點看,僅僅在2016年發售那段時間有一個暴漲的趨勢,在發售幾個月後便開始了斷崖式的下跌,直到現在基本上已經跌到了一個二三線遊戲的熱度水平,甚至於在直播平臺上的觀眾熱度不過幾萬而已。雪上加霜的是,國內的OMG、MY、IG等俱樂部《守望先鋒》分部紛紛解散,理由很充分:即使拿再多的冠軍,也是沒法盈利。

為什麼《守望先鋒》看似越來越“涼”,資本反而越來越狂熱?

除了遊戲自身的問題,《PUBG》、《堡壘之夜》兩款射擊類遊戲的出現,搶佔了大量的用戶時間,這也是《守望先鋒》消退的重要原因。

然而即使《守望先鋒》在國內涼涼,但對於OWL依舊是趨之若鶩。暴雪在官網宣佈,第二屆OWL新增的8支隊伍中,有三隻來自中國,其背後的資本分別是:廣州隊所屬的能興集團、成都隊背後的虎牙以及持有杭州隊的B站。12只隊伍2000萬,加上8只隊伍保底3000萬美金,這20只隊伍給予了暴雪5億美金的資本。

為什麼在玩家流失、俱樂部不看好、遊戲熱度褪去等情況之下,虎牙、B站這些企業還要花費三倍的入場費跳下來“送錢”?要知道虎牙、B站的前幾季度財報都是處於虧損狀態,在這個時間段花費6000萬美金入場,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雖然《守望先鋒》在國內涼了,但在國外依舊有不菲的粉絲群體。官方曾統計過數據,《守望先鋒》在全球範圍內有2.65億用戶群體,根據全球知名的電競統計網站e-Sports Earnings統計,截至目前,《守望先鋒》2018年共舉辦66場賽事,累計選手1122人,在國外《守望先鋒》還是足以媲美其他電競項目。

為什麼《守望先鋒》看似越來越“涼”,資本反而越來越狂熱?

或許是商業模式上最像NBA的電競聯賽

回顧OWL,2016年年底暴雪便提出打造OWL的計劃,預計在2017年第三季度開始測試賽季。在此之後,暴雪開始在世界各地“推銷”自己的OWL,但由於2000萬美元的入場費過高,眾多傳統電競俱樂部對其如何是否能盈利2000萬美金表示擔憂。

與此同時,暴雪提及到,

OWL的戰隊所有人要具備資金實力與長期的商業計劃,門票、轉播權和授權商品是主要收入來源。這其中包括的涵義就有點意思,暴雪是否在暗示“沒有錢、沒有實力的人就不要考慮我們OWL了”?

此外,由於暴雪在OWL上承諾對賽事的職業選手將會擁有絕對優厚的待遇和條件,於是眾多職業選手對此表示嚮往。也同樣因為這點,財大氣粗的OWL正在一步一步摧垮其他賽事及其體系外俱樂部。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經過暴雪的一系列的操作之後,原本在北美25家《守望先鋒》俱樂部因為暴雪的機制,出售的出售、解散的解散,剩下隊伍中僅有3支購得了OWL參賽席位。

此後的事大家也知道了,共有12家戰隊加入到OWL之中,而與暴雪具有合作協議的網易上海龍之隊則是唯一一隻來自中國隊伍,而且還是全華班。雖然上海龍之隊以40連敗的記錄結束了第一屆OWL,但外界有傳言,當初“捏著鼻子”進OWL的網易,看上去營收居然還不錯?

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OWL的聯賽模式。

從本質上說,OWL的機制有別於《DOTA2》、《CS:GO》等電競項目,它模仿的是NBA等傳統體育聯賽的模式。

通過廣告、售票和轉播權收入為戰隊所有者創造價值,而各戰隊將平分整個聯賽的淨收入,並且戰隊席位具有永久性。簡而言之,在大家入場之後,只要OWL沒垮,那麼其中的隊伍或者說背後的資本就有飯吃。

有了“大鍋飯”後,“飯量的多少”便是由暴雪來“烹飪”。不得不說,暴雪這兩字所擁有的能量之大,依靠暴雪的“忽悠技術”,單單是轉播權,OWL就賣出了兩年9000萬美元的天價,此後還有來自汽車、飲食等行業共計2億美金的贊助費。

還有,就在前段時間,全球領先的投資銀行高盛,預測了今後電競的營收模式的大頭將會從贊助(sponsorships)轉至媒體版權(media rights)。

該報告指出,電競行業中媒體版權所創造出的營收佔營收總額的14%,反觀贊助卻佔營收總額的38%。高盛預測贊助這塊的比重依然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增長,但是媒體版權這塊會在近幾年飛速增長至40%。 這一數字與傳統體育的媒體版權所佔的比重是相同的。

在這方面,基於歐美成熟的體育商業化與整體的用戶文化,使得OWL在媒體版權處的變現更具合理性與操作性,相信這一點也是令眾多俱樂部願意駐軍OWL的原因。而起到輔助作用的,便要看戰隊本身的能耐。

各戰隊每年將獲得主場所在地舉辦最多 5 場非專業賽事活動及其相關盈利的授權,並從《守望先鋒》中與聯賽相關物品的銷售收入中獲得分成,其中 50% 收入將進入所有戰隊共享的收入池。

今年年初,OWL剛剛開賽沒多久時,外媒就曾爆料出來這樣一條新聞:“0-6的上海龍之隊,其隊服在官方商店裡銷量反而最高”。此外還有比賽獎金,滿打滿算,假使隊伍能拿到階段賽、常規賽、季後賽的所有頭名,就可以拿到總共180萬美元的獎金,而像上海龍之隊這種並沒有獲勝的隊伍也有幾萬美金的安慰獎。

那麼,虎牙、B站扎進OWL的原因就不言而喻了:商業盈利上,OWL依然有十足的增長空間。

佔坑也好,畫餅也罷,電競俱樂部的投資應該是長線與多元化的

暴雪在收入分配上無疑是佔據大頭的,但這些零零落落的收入加起來或許不足1000萬美元但估計相差無幾,而且這僅僅是第一年,未來甚至可以出售OWL席位,雖然出售席位的時候需要交給暴雪交易金額的25%,

像網易2000萬買的席位,今年就算以3000萬美元售出,減去暴雪拿得1200萬美元,可以收到1800萬美元,再加上一個賽季下來分配得收入,那就是穩賺不賠的交易。

當然網易與暴雪有合作協議,除非迫不得已,大概率是不會出售席位,但虎牙、B站、能興集團這些與暴雪“沒什麼瓜葛”的公司則不同,想退出就退出。所以,在資本有保障作為後盾的情況,這些公司進入OWL也不足為其。

往深層考慮一下,虎牙、B站的進入或許還有一層非常玄妙的關係——騰訊。

眾所周知,騰訊一直在國內外進行投資,可以說只要能賺錢的行業,騰訊都會與之產生聯繫。在電競領域,《LOL》步入了第八個賽季。騰訊也一直想佈局全新的電競計劃,無論是《王者榮耀》的移動電競,還是馳援《堡壘之夜》都在訴說騰訊在電競產業上的“急迫”。

如今OWL全新的電競模式,全新的變現方式,都在“誘惑”著騰訊。但直接參與其中稍顯敏感,以戰隊股東的方式進入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為什麼《守望先鋒》看似越來越“涼”,資本反而越來越狂熱?

確實現在國內的《守望先鋒》不再巔峰,但隨著上海龍之隊大幅度調整隊員以及三支新隊伍入住OWL,戰隊人選變得尤為重要,畢竟誰也不想40連敗的案例再次發生。這些都意味著新的賽季之後《守望先鋒》或許將在國內會有更多的動作,《守望先鋒》或許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再次迎來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