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沒有永恆的真理 學校也不是知識存儲器

封面新聞訊(記者 張崢 攝影 劉陳平)如果機器能夠替人做決策,可以做醫學檢查,那麼人類還有什麼是不可被取代的呢?人工智能讓很多事物變得不確定,包括教育的未來。學校的功能僅僅是傳授知識,存取知識麼?《大數據時代》作者、牛津大學教授舍恩伯格的回答是這樣的:學校不是下載知識的地方,而是社會化學習的場所。

大数据时代:没有永恒的真理 学校也不是知识存储器

沒有永恆真理

由於人工智能,機器不僅可以搬運更重的貨物,不僅可以計算的更快,他們不僅可以分析的更快,有了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機器可以去做決策,並且會越來越好。機器可以掃描人體皮膚判斷有沒有患癌症,機器人可以戰勝最頂尖的圍棋手。那麼人類的價值在什麼地方呢?

人類可能永遠不會像機器一樣智能“但是我們可以使他更智慧,比他思考得更加的靈活,未來我們更需要關注人的價值。”

如何在AI的時代去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呢?舍恩伯格認為,需要看到不同的技能,過去的技能可能現在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大的價值了,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進入了數字時代。

在大數據時代,AI時代有兩個具有顛覆性的“成果”:我們可以通過大數據去分析,解決問題,有可能是從源頭上找出問題的癥結。舍恩伯格舉了一個英語學習app的例子:通過這款應用學習英語失敗的例子中,西班牙人是最突出的。為什麼呢?通過大數據顯示,因為西班牙人用了錯誤的學習方法。所以需要首先改變的是西班牙人學習英語的方法。

第二,沒有永恆的真理。任何原理、定理都只是處在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可能以前大家不敢挑戰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到了大數據時代,我們就可以發現他並不是永恆不變的。“數據是一個入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去審視現在的規則。”

大数据时代:没有永恒的真理 学校也不是知识存储器

求知若愚 求知若渴

教育應該培養孩子求知若愚,求知若渴。舍恩伯格用了喬布斯的話闡釋教育的目的,不要以哈佛斯坦福馬首是瞻,要保持提問精神,不斷提好的問題,把求知看做是一個過程。

“學校不是知識的存儲器,而是一個社會化學習的場所。”

“我們需要重建學校”。那種眾多的知識“堆積”的地方不是未來我們需要的學校。“學生的考試成績不是最重要的,而在於學生到學校後,從開始到後來他的整個學習過程的變化,這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我認為這就是學校、學生以及老師需要做出改變的地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