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老祖宗跟我們一樣出門不帶錢包?他們可不是用手機付帳的

現如今,已經很少人帶著錢包出門了吧。正所謂手機在手,付賬無憂,支付寶、微信等技術的興起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潮汕的老祖宗跟我們一樣出門不帶錢包?他們可不是用手機付賬的



不過,即使支付方式有變,我們依然是以錢換物。可曾幾何時在潮汕地區的鄉里,我們的老祖宗同樣不用帶錢包,他們憑的卻是以物易物的方式!

以物易物是在貨幣未曾出現前人類的交換行為,然而舊時在潮汕鄉間,仍有以物換物遺存。

潮汕的老祖宗跟我們一樣出門不帶錢包?他們可不是用手機付賬的


舊時有人挑擔在鄉間吆喝“銅鐵換糖錁”,那挑擔的一邊在籮面上擺糖錁(用糖熬製成圓形的糖塊),上面放著小錘、鑿,可將糖錁敲鑿成小塊以換舊銅鐵。孩子們聽到吆喝聲,忙從家裡尋些舊銅鐵去換糖錁。換到了的美美地咀嚼著,沒換到的在一旁流口水。有時為了得到一塊糖錁,有孩子將可用的鐮刀之類鐵器也偷偷地拿出來換,被大人發現免不了挨一頓罵。收舊銅鐵的本小利厚,又受孩子們歡迎,可算是一項好營生。

銅鐵換糖錁,如今聽來很奇特吧。那麼舊時潮汕相見還有哪些當代人不可思議的以物易物呢——

鴨毛豬骨換茶箍


潮汕的老祖宗跟我們一樣出門不帶錢包?他們可不是用手機付賬的


所謂茶箍,是茶籽榨油後的渣餅,可以洗衣服去汙,更多的是用來洗頭髮,既能清潔又使頭髮有光澤,很受婦女歡迎。

當時人們會將逢年過節殺鴨的鴨毛收集起來,將熬過湯的豬骨洗淨晾乾,等待來鄉間吆喝“鴨毛豬骨換茶箍”的前來交換,這是以婦女為主要對象的換收廢品形式。

菜籽換油


當菜籽收成之後,就有人挑著菜籽油來鄉間換菜籽。菜籽油可食用,婦女們也用來抹頭髮使其有光澤。菜籽換油利薄,卻為鄉間的婦女帶來方便。


潮汕的老祖宗跟我們一樣出門不帶錢包?他們可不是用手機付賬的


火柴換雞蛋


舊時鄉間有專門經營孵雞苗的,需收購大量雞蛋,於是有人便以攬收雞蛋為營生。他們帶著火柴等日用品走街串巷吆喝,以之換雞蛋,也有搖鼓的貨郎用小商品換雞蛋供應孵雞苗者,也為農家婦女提供方便。

潮汕的老祖宗跟我們一樣出門不帶錢包?他們可不是用手機付賬的


物食(零食)換洋

舊時在割稻時候,時有尼姑裝束者挑著擔來“換洋”,一邊是空籮,一邊擱著小龕,龕內安放有小佛像,手裡敲著木魚,走向割稻人家,口喊“換洋呀”。

潮汕的老祖宗跟我們一樣出門不帶錢包?他們可不是用手機付賬的


她們在佛像下放有糖豆方或米糖方等物食,用來換洋。所謂“洋”即田洋,引申為在田洋裡收割的稻穀,這是一項不等價的交換。碰到換洋的過來,小戶人家捧出一兩升稻穀,換來幾塊物食,實是不合算。但這是尼姑化緣的行為,一般都不讓她們失望,大多同情尼姑清苦的修持生活。當然也有個別人不理會換洋的。

米換日用品


解放前夕,腐敗的政府導致通貨膨脹,貨幣一再貶值,先是國幣當草紙,繼而關金、金圓券也不能使用。鄉間一些鋪號便出白紙條,加蓋印章使用,如大長隴鄉的陳振順成號、陳萬合號等相繼出紙條。但這僅在一定範圍內通行,而且鋪號有隨時倒閉的危險。


潮汕的老祖宗跟我們一樣出門不帶錢包?他們可不是用手機付賬的


沒有可靠貨幣,人們只好用米換日用品了。人們用小米袋裝一筒米去換豬肉,用一升米去換煤油、火柴。如果上墟需換的東西多,就要帶一大袋米了。解放後,先使用裕民券,後用人民幣。貨幣穩定了,鄉間才不再需要用米去換日用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