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丨2018趨勢以及目前對P2P投資的看法

P2P作為一個網貸信息中介,既豐富了投資人的理財品種,也為更多普惠金融的人群提供借貸服務,

正是因為這一點,讓P2P在近幾年的雷潮中,仍然受到監管的肯定。同時亂象之下,監管加碼,肯定其地位,同時給予更多的限制。

57號文件,明確規定了網貸備案截止時間是2018年6月底,屆時未通過備案的平臺將會被清理出局。

我們來看看57號文件具體有哪些規定,就能知道哪些平臺通過備案的概率更高啦。

P2P丨2018趨勢以及目前對P2P投資的看法

一、2018網貸備案年

經歷了野蠻生長,P2P迎來2016年的監管元年,面臨強監管。而剛進入的2018年又是備案年,57號文件明確規定備案截止時間為今年6月底,屆時沒有通過備案的平臺將被清理出局。此次監管非常嚴格,絕不是嘴上說說。

監管明令禁止事項:

在單個平臺,個人借款不得超過20萬,企業不得超過100萬;

不得從事現金貸、首付貸、校園貸、金交所業務;

以活期、定期理財產品形式對接債權轉讓標的,由於可能造成資金和資產的期限錯配,應當認定為違規;

不得以出借人所持債權作為抵(質)押,提供貸款;

不得設立風險準備金或進行宣傳(不得承諾剛性兌付);

平臺只有合規,才能大概率上通過備案,而現在還在違規從事監管禁止業務的,則需要小心了。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每個地方具體政策不一樣,監管動作不一樣,最終通過的可能性也會不一樣。

北上廣深地區,平臺數量較多,監管部門工作量大,而備案截止日期緊迫,誰能早點拿到監管的整改要求,按圖索驥,完成合規,就能早點備案,誰是這個“誰”,絕不是運氣,更多都是拼實力背景。

57號文件明確說了,對於積極配合整改的,可以根據情況逐步清退,而對於不配合的,直接由相關部門取締。

深圳、上海對銀行存管屬地化都有要求,而現在行業內有著存管白名單的說法,只有通過金融辦測試的銀行才能從事存管業務,意味著,以前已將上線存管的平臺也可能面臨更換銀行的合規動作。

網貸作為信息中介,投資人有權知道借款人的相關信息,信息披露的程度和平臺安全性有一定的關係。

總之,平臺能否通過備案,跟平臺的規模大小無關,主要還是看平臺的業務是否合規,信披和存管是否符合監管要求。

二、對目前網貸的看法

2018年在備案+年底雙重壓力之下,必然會有一波跑路潮。

近期的領投鳥、雅堂金融相比大家已經有所耳聞了吧。

2018年P2P面臨備案大考,監管收緊,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平臺選擇退出。

之前就曾有人預警雅堂金融涉嫌自融,如果情況屬實,狐狸尾巴在監管的大刀之下必然原形畢露,此次的備案非常之嚴,與其被迫退出顏面掃地,不如主動出擊,選擇清盤。雅堂官方稱“雅堂退出是因為雅堂小超飛速發展的同時,雅堂金融搶在了監管加力的風口,因此作出保大棄小的戰略調整。

但跟直接跑路失聯的平臺比,雅堂選擇良性退出,雖然兌付方案比較長,蒼蠅腿也是肉,還是值得肯定的。

雅堂金融已成定局,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從中讀懂更多的信息。

雅堂只是一個開始,隨著備案臨近,未來會有更多的平臺主動退出,或者跑路,加上每年年底的暴雷規律,我們在選擇平臺時也需要更加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