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一座古城堡,民國海軍上將薩鎮冰曾兩次親臨視察

呂峽明代古城堡,位於福建省霞浦縣長春鎮呂峽村。該村俗稱閭峽村,古時稱閭塔(因村中一小山丘上古時有座塔,現已毀)。地處霞浦縣東南部的東衝半島東岸,與臺灣一水相隔,西北背依群巒,東南面臨東海,有灣曲的海岸線,是閩東的前沿,為閩東地區著名的魚米之鄉之一。

霞浦一座古城堡,民国海军上将萨镇冰曾两次亲临视察

村裡居民以農兼漁為主要經濟收入,整個村住宅望海依山而建,村內大街小巷錯落有致,基本保留清代建築風格。村裡人文底蘊深厚,有不少古遺址和歷史文物,如:始建於明洪武年呂峽古城,有早期舊城和後擴建外城,尤其西南城門為拱門。頗具宏偉壯觀。有明清之際琉球島商人跨海經商遇颶風罹難者,屍骨埋葬在呂峽沙丘形成墓群;有清初海上第一支漁民起義軍首領蔡牽組織漁民反抗清廷禁海活動地點,至今留在水沃石崖題刻的“古地朝天”、“海屏”等;有自宋至清代留下的遍佈呂峽巷裡弄頭石刻的“石敢當”;有現存村民家中石臼,鐫刻“石孟永充浮金井頭不朽”為北宋元佑三年之物;民國十九年秋,著名愛國將領薩鎮冰將軍巡視呂峽時題匾:“處士家風”以及為呂峽小學編詞的“學校之歌”。村外有天然海濱浴場,避風良港及可停靠百頓漁輪的呂峽碼頭,風景秀麗,氣候宜人。

建於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至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再擴新城。城堡長1700餘米,高4—6米不等,分別為外圓內方城門、二處南城門、西城門、東南城門等五處城門。尤其西南城門外圓內方,城門內高2.2米,寬1.6米,屹立於城牆之上,沿二十多石階到達城腳,以居高臨下雄偉壯觀。而西城近年為老人自發籌資二萬多元予以重修,為內方外園城門,城門高3米,寬2米有餘為方塊石砌,其城頂加城垛,城門上正中鑲嵌一楷書石匾“呂峽西門”在正門外約6米處,砌一堵照牆,為“凸”字形,整體呈弧形,整座多以就地取材,河卵石或亂毛石砌築,至今乃牢固完好。

民國版《霞浦縣誌》記載:“明嘉靖戊午年(三十七年),連年倭迭寇東南各鄉,以戚參將奏準沿海各鄉築堡自衛,先是乙卯歲,倭自漸入,蹂躪遍州境,以鼎邑之泰嶼有土城失利去繼邑南鄉呂峽,亦以堡堅失利”。又載“同年十二月,倭攻峽堡不克”。由此可見,呂峽城堡已歷經多次自衛抵抗,期間屢修屢築,最後使倭寇攻而不克。同時據舊《霞浦縣誌》記載:“煙墩峰在呂峽鄉東即古時設烽燧處”,可見明代呂峽不但有堡且依山脈視野設烽火臺作為報警點。

據周氏族譜載:“有浮英島文沃村林國祥,兄茂衍隨唐五代閩王審知入閩後中進士,故將原南門改為圓門”。其兄弟墓在法華村,當地群眾稱“狀元墓”。這裡還流傳著一個美麗傳說;有呂峽盧家秀女,美貌豔人,亭亭玉立,被閩王審知納為妃。特將南城方門改為圓門。然而貴妃迎娶之日,也被奸臣相中,因未遂其願卻被陷害。其墓葬在安瀾侯宮前坡地。有東城門內,豎有一通“軍門禁約”碑刻,碑高60釐米,寬45釐米,記述其兵役行軍進入城門必須遵守鄉規民約。

相傳清乾隆年間,海上第一支漁民起義軍首領蔡牽組織漁民反抗清廷禁海活動,地點設在水沃沃口。其將領在石崖上題刻“古地朝天”每字50釐米,“丙戌年(1826年)仲冬鄧七垓書”。及“海屏”題跋、溫陵夏廣書,海字徑1.2米,為陰刻,另有一通碑刻記述蔡牽在此設水都提督以及敵樓防禦設施,現存安瀾侯宮內有民國海軍上將薩鎮冰二次親臨呂峽視察軍事海防事務,其間發現村莊受颱風侵襲,造成部份村民受損嚴重,而所帶盤纏不夠賑濟災民,於是薩鎮冰向何某商店借了10塊大洋,用便紙寫了一張借條,囑咐憑條到省政府取,何某商人認為用便紙寫借條顯然忐忑不安,一日到省城懷著碰碰運氣,向省府門衛人員試探說一說,果然被帶到財務處領回十塊大洋。

後來他逢人便說如此誠信事實在令村民感動。

在呂峽期間薩鎮冰併為該村學校編寫校歌詞:“唯我呂江、負山面海,靈秀所存,教育其進步,莘莘學莘一場,願吾輩同策勵,看他時學飽鰾 ,於國有光”。併為呂峽村贈詩一首:“村莊山海半漁家,下有苔痕傍淺沙,寶峽港良無匪警,時逢野老話桑麻”。並多次為文人商賈親書門庭匾額,惜多在“文革”作“四舊”被毀,僅保留一處門匾“處士家風”筆鋒敦厚朴實,長1.78米,高75釐米。

從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呂峽堡,當時有官府兵卒,結合當地村民在此駐防抗倭,為閩東抗倭的海防前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