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紅包歧視鏈,你站在了哪一環?

新春紅包歧視鏈,你站在了哪一環?

年關將至,已經踏入社會,走上職場的男男女女們,開始購置回家的車票,亦或在超市打出年貨廣告時齊刷刷地搶購年貨。同時,隨著放假時間的臨近,人們內心也或多或少地會有一種浮躁,內心的喜悅也越來越多。然而,有一塊內容始終是都市白領,新晉職場小白的心病——新春紅包。

新春紅包歧視鏈,你站在了哪一環?

根據大多數地方的習慣,只要一畢業、一參加工作,那麼作為新春紅包的被接收者的身份就要立即轉變為新春紅包的給予者。除了身份的轉變帶來的巨大心理落差,同時由於沒有“子嗣”,也無法讓自己發出去的錢再收回來,於是便實打實地成了“一去不復返”。這給了剛剛畢業參加工作的職場小白們很大壓力。暢讀小編計算過,過年不僅除了要給家裡的小輩包紅包,還要給老人、父母等包紅包、購置年貨來圖吉利、體現孝心。於是,基本上一個月的工資就沒啦~聽起來隱隱有點心痛呢……

紅包的來歷

新春紅包歧視鏈,你站在了哪一環?

為什麼過年要發紅包?暢讀小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這裡呢,暢讀小編要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傳說,古代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多年未能生育,到老了終於喜得貴子,便視為掌上明珠一般。我們都知道,那個時候有一個傳說,就是大年三十夜裡,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叫“崇”,會出來害人,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幾天後熱退病去,但孩子卻變得痴痴傻傻了。

又是一年大年三十了,夫妻倆很怕崇來害自己的孩子,就逼著孩子玩,不讓他睡覺。孩子就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著,包著八枚銅錢的紅紙包就放在床頭。夫妻倆也不敢閤眼,守著孩子怕崇來害人。半夜裡,崇還是來了,一陣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當崇伸出白手想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紅紙包迸發出一道亮光,嚇跑了崇。從此以後,這個事情就傳開了,人人紛紛學著管氏夫妻的做法,用紅紙包上銅錢擊退崇,於是包紅包的習俗便形成了。

過去的紅包都什麼樣?

據《燕京歲時記》記載,清朝的壓歲錢,長輩會用彩繩把錢串起來,編作龍形,放在牆角。也可用紅紙包裹著錢分給晚輩。而孩子們的壓歲錢,則用於買鞭炮、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如清人吳曼雲的《壓歲錢》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蕭價,填得嬌兒一夜忙。在這裡,暢讀小編也發現了一個扎心的事實,就是古代的紅包都不用家長保管的,真的是自己花呢(微笑臉)。

新春紅包歧視鏈,你站在了哪一環?

到了民國時期,給長輩,會用紅紙包著一百文銅元,寓意著“長命百歲”,給晚輩,會包著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新春紅包歧視鏈,你站在了哪一環?

現在的紅包都多大了?

到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我們提倡科學,“崇”已經不能嚇到我們了,我們更多的是去傳承這種習俗,並通過壓歲錢紅包來維繫一種人情,表達一種祝福。但同時,由於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攀比心理也逐漸顯露,壓歲錢你給50,我給100,你給500,我就給1000,這樣慢慢水漲船高。據暢讀小編對身邊同事的調研採訪以及對微博、知乎等網絡平臺的查閱,江浙一代給紅包都是上千起,動輒上萬;北京、東北等地,也是一出手就上千;湖南、安徽、四川等地稍稍少些,大約人均在400-600,等等。也有的同事反映,這要看個人和家庭的經濟能力,有錢的人家也動輒上千,一般的家庭幾百也就足夠。

最近,中國新聞網、南周知道等媒體都在報道廣州的特色“紅包”——利是(也有的寫為“利市”、“利事”等)。利是為一種發給非親屬的小紅包,大多數為10塊、20塊,少的也有1、2塊,多則也有50、100的。春節期間,人們口袋裡會裝滿紅包,遇到說“新年好”的,哪怕是不認識的,也要發一個,圖個吉利。這樣的小額紅包,不會傷錢包,卻能開開心心送出一份新年祝福,不失為當下紅包文化發展的最佳狀態。

新春紅包歧視鏈,你站在了哪一環?

紅包鏈的頂端是最真摯的祝福

所以,其實我們一年年攀比的紅包數額,並不能代表任何東西,反而像廣東的“利是”,這種“特色紅包”,飽含了人們的祝福,這才是真正站在了紅包鏈的頂端。同時,我們也應該積極學習廣東的做法,希望新春的壓歲錢紅包也能以“利是”的形式,迴歸情誼、祝福的本分。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會成為一種新風尚。

新春紅包歧視鏈,你站在了哪一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