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現在爲什麼很少在見到餵養牲畜的了?

棒奔霸


『如果在農村走走,確實與以前的最大變化就是很多人家基本沒有餵養牲畜,甚至家禽都少了!您的家鄉是否也出現了這種情況呢?』

「點擊右上角“關注”按鈕可以獲取頭條號“原生態鄉村”的更多優質內容!」



農村餵養牲畜家庭減少的這個情況和趨勢受以下幾方面推動!

一是農村收入來源多樣化,經濟情況整體改觀!按地域來說,農村家庭不餵養牲畜甚至家禽的地方,應該是沿海及中東部的農村,社會經濟條件較好,農民大量地湧向城市尋求勞務收入,有的就近都能夠進廠務工,這種固定性工資收入讓家庭更有保障!所以就都不太侷限農業收入了!

另一方面,對於西部及邊遠地區,恐怕仍然有大量家庭飼養數量不少的牲畜!據我瞭解,現在為中秋準備的牛肉好多就是這些邊遠山區飼養出來的!



二是農村環境進一步改善的結果!很多條件好的農村,現在環境治理措施很強,每家每戶都不斷改善向城市看齊!一般飼養牲畜或者家禽就會造成空氣中瀰漫一股臭氣,目前條件好的農家就像城市人一樣嫌棄這種感覺!所以都通通放棄飼養牲畜甚至家禽!

三是散養和小規模的飼養比較效益差,市場的優勝劣汰直接驅使大量農民退出養殖!以前的飼養其實效益也不高,主要是沒得經濟來源,只能把閒散的勞動力和農家多餘的蔬果糧食等通過飼養牲畜來匯聚家庭財富,就像存錢的概念一樣零存整取!但目前這個功能一喪失,農民們便紛紛放棄飼養,即使有飼養的,大多數也是考慮到自己餵養能夠防止吃別人的可能吃到瘦肉精、激素等有害物質!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歡迎不同意見留言討論!感謝點贊轉發!


原生態鄉村


農村現在為什麼很少在見到餵養牲畜的了?苗阿哥作為生活在農村的80後,見證了農村三十年來的變遷,農村現在養牲畜的越來越少的,主要原因還是機械設備的普及,就拿犁田來說,在我們西部山區都能用上小型的犁田機,所以人們也不會再養牛來犁田。

在過去,我們農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那時候也還沒有小型的犁田機,即使有,因條件限制大家也買不起。所以家家戶戶都會養牛,養牛主要用來犁田,牛也就成為了勞作的主動力,農閒時大家也會把牛養的壯壯的,到農忙時,牛就會連續耕田一個月左右,我們地處山區,主要以梯田為主,耕牛也就是最方便的耕作“設備”,每天天黑的時候把牛趕回家,會喂牛吃最鮮嫩的綠草,讓牛吃得飽飽的,等到農忙結束,牛就閒了下來,大半年的時間裡牛也不需要勞動的,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會養好牛,等待來年春耕時用牛耕田,如果不養牛就沒有牛耕田了,那個時候每個農民都很珍惜牛,等到稻田裡的稻穀收割之後,就會長處嫩草,那時候大家也可以肆無忌憚的把牛放出去吃草,牛兒們奔跑的田野,遊逛在大山,哪兒有好吃的草就會走到哪裡,日子久了,牛也會養成習慣,每天吃飽之後就會自己回家,根本就不用去找牛。因為牛的金貴,那時候寨子裡也經常有偷牛賊,晚上把農民的牛偷偷牽走了,很多路邊的牛圈都會上有一把大鎖把門鎖著。

後來,隨著農民生活的提高,以及小型犁田機的出現,人們開始購買犁田機來犁田,然後把牛賣了,犁田機的好處在於只要加油就能轉動,犁完了田之後清洗乾淨就可以擺放在角落裡,等到需要用的時候再推出來,犁田機沒有養牛那麼樣讓人操心,養牛每天都要去割牛草,去放牛,尤其是冬天下雪之後,山裡也沒有草割給牛吃的時候,就要煮菜葉子給牛當食物。犁田機讓人們省了很多事情,大家逐漸把牛賣掉了,然後買了犁田機,不再辛苦的去養牛,所以養牛的人也就越來越少。

以前我們農村養馬的人也多,馬也是用來做苦力的,最重要的是秋收的時候馱糧食,現在種田的人少了很多,即使種田也沒有像以前那樣種那麼多了,一兩天就能收完稻穀,也不需要用馬來馱糧食,所以養馬的人也少了。

農村之所以很少見到有人養牲畜,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機械化代替了牲畜勞動,其次就是現在大部分農村人都外出務工去了,在農村種地的人明顯減少,加上機械化的普及,所以很少人再養牲畜。


苗阿哥


我是奇蹟三農:梁通偉

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不斷推進,隨著城鎮化的加快,很多農民都進城務工,去求學,去創業了,農村就剩下老年人,孩子留守,對,在農村從事農業,只能解決溫飽,帶不來發家致富,農民兄弟姐妹們就到城裡去打工去掙錢。

隨著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很多村莊,村寨撒並,統一安置,住進了萬人村,現在很多農村都漸漸消失了

同時城鎮化,新農村建設過程當中,注重-農村的生態環保,農民每個家庭的養殖, 都是在自己的房屋一起人畜共處,就是農民自己房屋院子裡搭起一個豬圈或者牛圈或者是一個雞舍來飼養,這樣會給環境造成很多汙染,農村家庭養殖會慢慢的取消,

而規劃一個片區讓本村農民統一在一個本區統一養殖,這樣有利於處理養殖的廢水和衛生垃圾,生態環保,水資源得到大大的改善,改善了農民兄弟姐妹們的居住環境

謝謝大家

我是奇蹟三農:梁通偉,歡迎大家點贊互動評論轉發和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