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氣虛心氣虛,腎不納氣有什麼區別和表現?

子和9


肺氣虛又稱肺氣不足。即肺的生理功能減弱。多由寒溫不適,久咳傷氣,悲傷不已,勞逸不當所致。症見少氣乏力,稍有勞作則氣喘吁吁,呼吸氣促;咳喘無力,氣短,動則益甚,痰液清稀,聲音低怯,神疲體倦,面色晄白,畏風自汗,人體抗病能力低下,容易感染外邪,易於感冒,多有畏寒、流清涕之證;遇寒冷易發作鼻竇炎;常見皮膚乾燥、皺縮、瘙癢,秋冬氣候乾燥時尤其突出。

心氣虛表現為心慌、氣短、乏力、脈快或慢。如伴心陽虛則手足冷、畏寒、面色白。

腎不納氣指腎氣虛而不能攝納肺氣的病證。症見氣短,氣喘,動則喘甚而汗出,呼多吸少等吸氣困難表現,面虛浮,脈細無力或虛浮無根。多見於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疾患。

那它們有什麼區別嗎?肺氣虛主要體現在呼吸上,不管因為運動還是氣候變化導致的不適首先表現在呼吸上。心氣虛則是表現在心的跳動上,不管因為運動還是過寒過飢,首先出現的是心跳的問題。而腎不納氣往往是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疾患久病及腎,因為心肺二髒疾病太久而導致腎虛,使得腎沒辦法吸納氣。另一種原因則是腎本身的虛導致了腎不納氣,比如縱慾、過勞等,這類患者往往還有腎虛的症狀,比如早衰健忘失眠,食慾不振,骨骼與關節疼痛,腰膝痠軟,不耐疲勞,乏力、性慾下降,視力減退,聽力衰減。脫髮白髮、頭髮脫落或鬚髮早白,牙齒鬆動易落等。



男科醫生談健康


肺氣虛損不足,臨床以咳嗽乏力、畏風自汗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多見於咳嗽、哮喘、自汗,以及西醫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氣腫、肺心病等疾病。  

《內經》論述了肺氣虛的病因病機。隋代《諸病源候論》 闡述了汗出病候與肺氣虛損,衛陽不固的關係。宋代楊仁齋(即楊士瀛)的《仁齋直指方論》認為肺氣虛進一步發展即為肺陽虛證。明代張景嶽在《景嶽全書》中指出肺氣虛的主要症狀是虛喘。清代《醫學心悟》指出肺氣虛有因“脾虛不能生肺”而成者。  

肺氣虛可由勞傷、久咳、暑熱及重病之後,或脾虛不能上升清氣於肺,而致肺氣虧少,功能活動減弱,形成肺氣虛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