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得住颱風「山竹」的侵襲,擋得住城市」肌肉「經濟的爆發嗎?

這兩天,人們的朋友圈被兩個詞“承包”了,一個是“山竹”,另一個是“北馬”

南方沿海城市正在遭受颱風“山竹”的侵襲,人們被吹得心裡拔涼,城市經濟遭受重大損失,朋友圈裡都是驚心動魄的場景。

大樓被吹得搖搖晃晃。

擋得住颱風“山竹”的侵襲,擋得住城市”肌肉“經濟的爆發嗎?

海水倒灌,成功“登堂入室”。

擋得住颱風“山竹”的侵襲,擋得住城市”肌肉“經濟的爆發嗎?

北方的北京則經歷了一場城市經濟的狂歡,3萬多人的奔跑也給朋友圈增添了一些火熱的色彩。

擋得住颱風“山竹”的侵襲,擋得住城市”肌肉“經濟的爆發嗎?

擋得住颱風“山竹”的侵襲,擋得住城市”肌肉“經濟的爆發嗎?

9月16日,北京馬拉松再次鳴槍起跑。今年的北馬報名人數突破11萬人,比2016年的6.6萬人增長近一倍。而今年的北馬參賽選手也達到3萬多人,這意味著,只有大約1/4的報名者成功入選,人們的熱情和競爭激烈可見一斑。

對比1981年首屆北馬的86名參賽選手,如今的北馬,已經成為市民運動和城市名片。

近年來,各城市掀起了舉辦馬拉松賽事的高潮。公開數據顯示,我國馬拉松及相關賽事已經包含了西藏在內的全國31個省、區、市的234個城市。

據中國田徑協會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各地共舉辦了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800人以上規模)達1100場。在2011-2017年7年間,中國馬拉松賽事場次增長50倍。據田協計劃,2020年馬拉松及路跑賽事將超過1900場,中國田徑協會認證賽事達到350場。

擋得住颱風“山竹”的侵襲,擋得住城市”肌肉“經濟的爆發嗎?

這意味著,現在國內平均每天都有3場馬拉松賽事在舉行

地方政府成為推動馬拉松賽事的主要推動力量。一個原因是,馬拉松運動涉及到公安、市政、外事、醫療等綜合保障,這些組織活動必須依靠政府來完成。最重要的原因是,馬拉松經濟讓越來越多的城市嚐到了甜頭。原因很簡單,一場成功的馬拉松賽事,可以帶動包括賽前經濟、文化旅遊、賓館等行業的聯動增長。

據《2017年中國居民消費發展報告》中相關數據, 2017年北京馬拉松外地參賽選手人均支出為3690元,略高於2016年的3665元,2017年在北京等這類國內大型城市馬拉松旅行參賽者的人均馬拉松旅遊消費在3000至4000元之間。

馬拉松賽事還推動了如裝備、訓練、補給、信息服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對城市經濟來說,一場短短的馬拉松賽事可以帶來可觀回報。公開資料顯示,僅在2014年,全國馬拉松主辦方的直接營業收入估計超過20億元,主辦城市的相關產業的間接經濟收入估計過百億,到2020年馬拉松運動產業規模有望達到1200億元。此外, 一場成功的馬拉松賽事,可以加速城市的形象塑造。

如果說馬拉松是一場城市肌肉秀,那麼,遍佈全國城市的體育小鎮則如同“健身房”,正在成為城市體育經濟的基礎設施。

國家對體育小鎮的發展高度重視。2017年5月國家體育總局發佈《關於推動運動休閒特色小鎮建設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到2020年,在全國扶持建設一批體育特徵鮮明、文化氣息濃厚、產業集聚融合、生態環境良好、惠及人民健康的運動休閒特色小鎮。目前已初步在全國選定了96個體育小鎮示範性試點。

以位於北京市豐臺區南苑鄉槐房村的北京國際足球冰雪小鎮為例,該小鎮號稱正在打造中國第一個將城市發展和足球發展對接的平臺。

資料顯示,該足球小鎮佔地2200畝,計劃建設50片五人制足球場、10片七人制足球場和5片十一人制足球場,足球小鎮將囊括足球大廈、足球會議中心、足球風情街、足球博物館、足球嘉年華、足球狂歡廣場、足球奧特萊斯、北京第一座專業足球場等設施。如今,這個小鎮正在建設為融合足球競技、足球文化、足球科技等概念和要素、城市發展和足球發展對接平臺,形成足球產業集群和足球產業鏈。

目前,各城市的體育小鎮,正在積極參與到舉辦包括馬拉松在內的城市重大賽事中來。這是因為,長期舉辦固定賽事的體育小鎮更易於走產業化路徑。以體育為核心,可以帶動教練、培訓、醫療、戶外產品銷售等整個體育服務產業鏈,甚至還有設計、製造、營銷、物流等生產性產業鏈的落地發展。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彙總,目前已經建成並投入運營的特色小鎮單個投資額在50-60億元之間,照此測算,到2020年我國體育小鎮的投資額將在5000-9000億元之間。

而事實上,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體育小鎮規劃數量遠超國家規劃預期,據網絡公開數據,僅在2016年,國內進入建設階段的體育小鎮已經超過100個,按照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特色小鎮規劃,體育小鎮將有望突破1000個,投資規模將到五萬億。

新媒體運營:盧宇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