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鴻:粉筆溝探幽

粉 筆 溝 探 幽

高鴻 

秦嶺最美是商洛。商洛素有十三朝古都西安後花園的美譽。

在商洛,丹鳳是塊風水寶地。在丹鳳,庾嶺小鎮是丹鳳的天然氧吧。賈平凹說莽嶺是一條溝,陳倉說丹鳳是一座寺廟,孫見喜說丹鳳的水是“上善若水”,這水其實就是說庾家河的水。

從丹鳳縣城沿丹庾公路北行37公里即到革命老區庾家河。庾家河是庾嶺的舊稱呼。庾家河因紅二十五軍1936年12月9日爐庾山樑上一戰成名。在庾嶺,庾家河戰鬥紀念亭是必須去看的好去處。翻過爐庾山樑就到了爐道七里蔭村。相傳西漢時曾在兩岔河鐵銅溝置爐鍊銅鍊鐵,故得名爐道。爐道鄉原是庾家河區的一個鄉政府轄區,後趕上撤鄉並鎮,爐道鄉撤併了,爐道成了這一方百姓的代名詞。爐道與庾嶺,如同陝西和關中平原的關係。

爐道有南北之分。在南爐道,香火鼎盛的龍骨巖山脈被大西溝攔腰截斷,站在紀念亭山樑上看到是西龍骨巖。順河而下,與河道流向基本一致的是東龍骨巖,娘娘廟就在此山陽坡的半山腰石洞裡。而粉筆溝就像一把長柄揚杈靜臥在東龍骨巖的陰坡溝裡,從庾嶺街道北行十餘公里到唐灣,在一處不很起眼的路邊岔道口摺進去,粉筆溝到了。

粉筆溝溝深約五公里,窄寬窄寬的,從溝口到石幢有兩公里的行程。溝似一個穿睡衣的小家碧玉,該寬的地方就寬的豐滿亮眼,該窄的地方就窄的讓人隨意浮想。景色宜當,小溪流水,土徑蜿蜒,隔河二岸,簡易木橋多橫亙,梯田多點仄少,溝壑縱橫,蒼翠濃蔭欲滴,白牆藍瓦的土木結構的農家屋舍星羅棋佈,雞鳴犬吠起伏,不時有摩托車從身旁擦肩而過,一拐彎就不見蹤影了。

此地村民多為明清時期鄂皖移民,最早的是光緒年間,說話語調委婉呢噥,城裡人統稱其南蠻子。南蠻子有秦地彪悍豪爽又兼江南柔潤婉約的性情。屋舍建造,農田耕作及生老病死的習俗與當地土著村民沒有多大不同。爐道山樑縱橫,河谷相間,耕地貧乏,夏季易發洪水石流,氣候兼有南方溼熱又有高山之地晝夜溫差大之特點。此地礦藏資源豐富,特別是石墨,大理石,花崗岩具地方特色。粉筆溝就因早年燒石灰造粉筆出名而得名。說是上世紀七幾年人多的時候,溝裡有五百餘人口,三個生產隊。如今青壯年多外出攬工,留守在家的人則靠山吃山多以種植天麻為主業。人勤春來早,閒時,上山採五味子、打連翹、撿拾毛慄橡栗子,收入也挺可觀的。粉筆溝,宋姓一條溝。粉筆溝人家小日子過得殷實滋潤。

石幢這個地段在粉筆溝的名頭不小。聽溝里老人說,過去的石幢石多路險,有“九步三道橋,老鼠偷葡萄”“天門對天鼓,銀子萬萬五”之說。這裡的“老鼠”“天門”“天鼓”是天然的石頭奇形怪狀貌,而“葡萄”則是隨處可見的鐘乳石。後來路重新修了,現在石幢路坡度突然抬高增大就是這原因。

石幢對面陽坡的半山上有一溶洞被稱為黃龍洞,黃龍洞口最為開闊,有十多米見方,洞口有古樹藤條石刻。村民繪聲繪色講述洞內大哥黃龍某年某日曾出洞除惡的故事,講述村民在此藏身多次逃避土匪禍害的故事,講述紅軍在此駐紮的故事,講述此洞沒有盡頭沒完沒了的故事......象其他溶洞一樣,溶洞內有石乳、石筍、石渠、石臺,有的地方僅容一人爬行通過,過則豁然開朗,有床型石案、石凳、石臺。有的地方如夾牆長廊,頭頂水珠滴滴答答,回聲幽怨,伴有呼呼風聲,令人窒息心生恐懼不敢再貿然前行一步了。洞內洞外兩重天,出得洞口噴嚏連天。石幢陰坡的半山腰上有一溶洞被稱為黑龍洞,洞口較小也比較隱蔽。有一股清泉從洞中流出,清甜可口,四季如一,如今已成為石幢以下粉筆溝村民的自來水水源地。

石幢也不過百餘米的陡坡,費勁上來,便有兩座小廟,一座是山神廟,一座是火神廟。在路口成犄角之勢。村民稱此地為雙廟。廟門頭字跡模糊不清,門口的臺階光亮盈人,鼎盛的香火福佑一方百姓安康。

過了雙廟,眼前突地豁然開朗。土地忽地平整,屋舍儼然,綠樹環繞,正溝、東溝、南溝呈扇形徐徐展開。簡直就是一副爐道版本的世外桃源。

庾嶺屬秦嶺山脈蠎嶺支脈,此地山高林密,峽谷迂迴,多霧多雨,植被茂盛,很容易迷失方向。且近年來封山育林,動植物資源更是十分豐富。從南溝上坡,在叢林中走半天的路程可到山頂老林,老林山上裡有一口溶洞被稱為白龍洞,泉水清冽,冬暖夏涼。再翻一座山頭就到了龍骨巖娘娘洞的山頂上。聽說在生產隊時代,大隊曾在老林蓋有房屋,開辦林場,種地、養豬。山上的石頭會說話,當年人居住過的痕跡猶在。說是一天早上,負責林場的一村民去白龍洞擔水,看見一條大白蛇洞邊嬉水,頓時嚇得尿溼了褲子,人突地失語,終究一病不起。高山流水、老林、白蛇,這些都給粉筆溝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大白蛇很少有人見,而碗口來粗,三米多長,七斤多重的懶黃漢蛇,唐灣很多人親眼見過的。

從同事家步行二十來分鐘時間,沿正溝方向再往溝堖走一公里左右大約半個小時的路程,就到了宋家祖墳地。一方墓碑已風化的字跡模糊,大約是清末民國時立的碑。最令人驚歎的是墳地旁邊的兩顆松樹,一棵松樹直徑有兩米開外,另一棵松樹的直徑也是兩米開外,樹圍在六七米左右,四個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合圍過來,樹高在三四十米左右。同事說這兩棵樹至少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說是在八幾年,有外地人出價一棵樹1500塊錢,兩棵樹3000塊錢,宋家人說是老樹是有靈性的,不願意賣。後來縣上派人專門對這兩棵松樹做了登記,這兩棵松樹靜悄悄地生長著,灑一地綠蔭,佑一方平安。在商洛,我是第一次親眼目睹這巨人般的蒼松,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老樹就是神樹呀。

在粉筆溝堖,地下水豐富,可溝溝岔岔的河溝裡是看不見丁點水。水都到哪兒去了呢?當地村民聽外面的專家說這屬於喀斯特地形,龍骨巖的娘娘洞就是典型的溶洞造型,粉筆溝在其陰坡,這裡的黃龍洞、黑龍洞、白龍洞也都是溶洞,石幢以上的粉筆溝堖的土地都是地下水暗流湧動的喀斯特地形。只是這裡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徵不十分顯著而已。石幢以下,地勢突然降低,河溝裡的水流正常,與溝口地表情況一樣。

生兒防老,不如家有賢媳。幾年前的大正月,同事的老父突發腦梗,在縣中醫院昏迷近十天,院方已下了病危通知,表示無能為力,許多親朋也勸他勿再固執,早備後事。可他一直不同意,縣中醫院不看了,轉至縣醫院,病情稍好轉後又返到中醫院,輾轉奔波一月有餘。由於他的堅持,終於出現奇蹟,其父病情日漸好轉,能說話吃飯了,於是就有了其妻四年來的病榻前悉心伺候。厚德傳梓里,孝親美名揚。在庾嶺老區,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小轎車,三輪車,摩托車穿梭在三米來寬的溝澗小道上,昔日清幽的粉筆溝不再偏遠。去年高考,宋家一個後生考上了西安交大,小山溝裡飛出一隻金鳳凰,成了爐道人飯後茶餘教育孩子的美談。

現在居住在粉筆溝的村民,沒有像小鎮其它山溝溝裡的村民一樣,就近搬遷到溝口或者小鎮的移民新區居住,而是清一色的在文化氤氳的丹鳳縣城買了新房。閒時到城裡享受都市風情,忙了回溝裡不忘種植天麻賺大錢。冬季在城裡免受煙熏火燎,夏天在老家乘涼納暑好不自在。

粉筆溝是爐道的一條小山溝,像這樣普普通通的山溝堖,在庾嶺還很多。在丹鳳在商洛,更是勝不勝數。小地方大學問,地雖偏遠早已脫貧致富的小山溝正譜寫著一曲曲時代華章,幸福地振騰著人心。

特別是伏裡天,人在溝裡走如在花裡遊,從頭到腳都是舒爽的。


高鴻:粉筆溝探幽


高鴻,網名人在雨中,陝西丹鳳縣人。中學教師,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會員,商洛詩歌學會會員。有文字發表於《西部散文選刊》《延河》《商洛文化》等報刊,併入選多種作品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