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憶」這座橋,承載了多少中山人的記憶

水鄉中山,橋樑眾多,單是岐江河上就有10多座風格各異的橋,構成岐江河上一道靚麗的風景。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了解承載中山人記憶的大橋——中山大橋。

「橋·憶」這座橋,承載了多少中山人的記憶

1973年中山大橋建成。(市檔案館藏)

中山大橋,初稱為中山人民大橋,又稱中山一橋。位於石岐中山路,跨越石岐水道,東西走向。中山大橋經歷幾度華麗轉身才有我們現在看到的這般模樣。

中山大橋1970年10月動工興建,1973年3月竣工通車,留下了很多老石岐人的記憶,“當時1970年動工興建時,成立中山大橋建橋指揮部。建設的沙、石、土方工程由縣機關、城鎮廠礦企業的幹部職工以及附近農村農民負責共同完成。”

「橋·憶」這座橋,承載了多少中山人的記憶

1973年剛通車的中山大橋。(市檔案館藏)


當時總造價118.6萬元。全長708米,其中主橋143.52米,引橋235.18米,引道329.3米。橋面寬10米,機動車道7米、人行道各寬1.5米,通航高15米。主橋為無筋、無肋雙曲拱型橋。

「橋·憶」這座橋,承載了多少中山人的記憶

1973年中山大橋的通車典禮。(市檔案館藏)

「橋·憶」這座橋,承載了多少中山人的記憶

70年代的中山大橋遠景。(市檔案館藏)

中山大橋是中山交通運輸上的重要橋樑,承載著大量過境車輛的交通壓力。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過境車輛越來越多,中山大橋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就不堪重負,特別是廣珠公路“四大橋”通車後,每日車流量過萬,這裡便成了交通瓶頸。

1984年12月,中山大橋動工擴建,次年竣工。擴建後的大橋一側為舊橋,另一側為新建橋。主橋跨河部分改為鋼筋混凝土箱型拱,橋面擴寬至20米,其中機動車道2條,各寬7米,主橋中間設40米長、3米寬的綠化帶,將主車道隔開,兩邊人行道寬1.5米,橋面兩側欄杆處設照明燈柱。當時的總造價1910萬元。

「橋·憶」這座橋,承載了多少中山人的記憶

擴建後的中山大橋。(市檔案館藏)

雖然後來修建其他橋樑,分流過境車輛,減緩一部分交通壓力,但隨著過境車輛數量猛增,再一次讓中山大橋吃不消。2000年年底,中山大橋經全橋檢測後被定性為危橋。

中山大橋在2002年底確定拆除重建,2004年1月建成通車,設計外觀富有現代感和時尚感。新建的中山大橋連接中山一路和中山二路,全長741米,寬26.8—40米,其中主橋長160米,寬40米。

「橋·憶」這座橋,承載了多少中山人的記憶

2004年重建後的中山大橋。(市檔案館藏)

「橋·憶」這座橋,承載了多少中山人的記憶

2011年的中山大橋。(市檔案館藏)

重建的中山大橋在國內率先採用自平衡鋼結構設計,採用改性瀝青鋪裝路面,減低噪音;引橋採用連續梁結構,提高行車舒適度,建成後的中山大橋將進一步改善市區交通狀況,提高承載力和觀賞性。

這座新建大橋是全國第一座鋼箱梁空間組合系杆拱橋。該橋橋型設計獲2004年度中山市科學技術一等獎。重建中山大橋對優化投資環境,加速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橋·憶」這座橋,承載了多少中山人的記憶

2013年中山大橋的河面風光。(市檔案館藏)

參考

《中山市志》、《中山城鄉建設志》以及網絡新聞

文丨卓劍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