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守護者·貳」拾遺史於民間

檔案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中留存下來的歷史記錄,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徵集反映中山歷史的具有長久保存價值的檔案史料,使散存在社會上的有價值的檔案資料得到及時、規範、科學的保管、保護並充分發揮其作用,是檔案館的一項重要職能。保護和傳承本地區檔案遺產是中山市檔案館的使命。相對於國家各級各類檔案館(室)集中保管的“官方檔案”而言,散落在民間的,保存在普遍百姓個人手裡的檔案可以稱為“民間檔案”、“民間史料”。

中山市檔案館對中山民間史料收集工作一直都十分重視。從2008年始,先後舉辦了知青史料、中山家族譜、岐江河橋樑老照片、抗戰史料、孫中山相關史料、中山慈善萬人行史料等專題的徵集活動。並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中山(香山)名人、古籍文獻、中山歷史照片等民間史料。在徵集過程中,湧現了一批慷慨捐贈珍貴檔案史料或積極牽線的熱心人士,他們來至社會各階層,不遺餘力地支持家鄉檔案事業發展及本土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為保護中山歷史文化、弘揚中山精神無私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從他們對中山檔案工作的深刻認知和真誠擁護中,我們也可以窺見中山檔案人對於民間史料徵集工作傾注的無限熱忱與擔當奉獻。

一、市退休老領導的珍藏找到了最好的歸宿

“這是1984年1月鄧小平視察中山,留下‘不走回頭路’名言時的照片;這是旅港鄉親鄭冠棠回三鄉投資興辦的寶冠電子廠開幕剪綵的場景……”原政協中山市委員會主席林藻先生沿著照片的印記,細數一段段改革開放期間,發生在中山影響至深的歷史事件。

襟條480多條、照片4000多張、名片8200多張……這是他40餘年工作生涯的重要見證。2011年,他將500多件自己珍藏的實物、照片、書信等檔案材料無償捐給中山市檔案館。2017年,他再次向檔案館提供了一大批史料。他說,此舉主要是出於對市檔案館及其工作人員的信任。

採訪當天,已屆86歲高齡的林藻主席依然精神矍鑠、思維敏捷。

「檔案守護者·貳」拾遺史於民間

林藻的收藏生涯從其就讀私塾中學開始。在改革開放初期擔任中山縣(市)的重要領導,讓他成為中山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者,也為其收藏檔案資料提供不少有利條件。“當時幾乎所有的奠基儀式、揭幕儀式、市內重大活動,我都有參加。”

從青絲到白髮,隨著歲月的累積,林藻收藏的檔案資料也日益增多。“當時這些物品把整個房間都堆滿了。”退休之餘,這些他花費了大半輩子收藏的檔案資料竟成了他“甜蜜的憂傷”:到底該如何處理這批檔案資料?當垃圾扔掉,留給子女或送給同事?

正當為如何處置這些檔案資料陷入煩惱之時,中山市檔案館的高小兵副館長主動聯繫他,希望徵集他保存的檔案材料。他說:“自從與檔案館接觸,我就經常收到他們主動打過來的電話,感覺很親切,很快就建立了情感和信任。”

“我們當時過來搬的時候,雖做了認真篩選,但最後還是將整個車尾箱、後座都塞滿了。”檔案館工作人員對從林藻家中搬走檔案資料時的情形,依舊曆歷在目。自己收藏大半輩子的檔案資料即將離開自己,林藻除了不捨,更多的是欣慰。“那時候覺得,自己牽掛了大半輩子的東西,終於有了好歸宿。”

「檔案守護者·貳」拾遺史於民間

在市委統戰部和市政協的工作生涯的記錄,成為林藻的重要收藏物

林藻主席捐贈給中山市檔案館的藏品,重現了中山改革開放近40年的多個精彩歷史瞬間,見證了改革開放期間中山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革。它們得以妥善的保存,為中山歷史文化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檔案工作延續六十年師生情

石岐人何建心今年已經74歲了,和103歲的老母親一起住在逸仙湖公園附近永寧坊一帶的祖屋。70年前,母親每天帶著3、4歲的他,步行前往西山寺附近的中山縣立第三小學附設幼稚園上課。當年,何建心的爸爸正是中山縣立第三小學的教師,幼兒園的小同學則來自各個家庭。童年生活無憂無慮,幼兒園的老師常常會帶領小朋友逛公園,做遊戲,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檔案守護者·貳」拾遺史於民間

2007年11月,中山市檔案館在《中山日報》上發佈了一則特別的“尋人啟事”。當年,中山市檔案館主辦的一個展覽中,一位叫何建心的中山市民在展出的一張照片中發現了幼兒時的自己,於是便在展覽留言簿上留言告知。這是一張1947年6月22日拍攝的中山縣立第三小學附設幼稚園上午乙班同學留念拍攝。照片中,26位小朋友端坐在臺階上,最後一排是3位身穿旗袍、氣質端莊的年輕女教師。

「檔案守護者·貳」拾遺史於民間

1947年6月22日中山縣立第三小學附設幼稚園上午乙班同學攝影留念(中山市檔案館藏)

市檔案館工作人員得知相關信息後,主動聯繫何建心先生,並帶同中山日報社記者上門採訪,試圖通過報刊報道,尋找當年照片中的幼兒園師生。在市檔案館和市內一些媒體的共同努力下,最終聯繫上了照片中的其中一位老師楊靜媛女士(最後排中間)。2008年1月8日,市檔案館工作人員聯同相關媒體一同前往楊老師位於廣州的家中,終於讓這位時年已過六旬的學生與自己的幼稚園老師在闊別60年後隔空連線,當年那位年輕貌美的老師已是84歲的耄耋之年,唏噓之情難以言表,電話中,何建心一再囑咐楊老師保重身體。

1947年,他們相聚於中山縣第三小學附設幼稚園上午乙班,一位是懵懵懂懂的萌娃,一位是風華正茂的青年女教師。跨越六十年的風風雨雨,他們再次聽到了彼此的聲音,再回首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人。這一次相逢,正因為當年那唯一的一張合照,更因為檔案工作人員的敏感和不懈努力。何建心說,中山市檔案館的工作人員並沒有讓檔案冷藏在庫房之中,而是通過展覽、發掘等等一絲不苟的工作,為市民延續記憶,讓檔案擁有了溫度。

有感於檔案史料不可估量的價值和作用,何建心將自己收藏的童年照片、兄妹幾人的畢業證書以及兩封特別的信件無償捐贈給市檔案館。這兩封信的發信人的身份卻不普通,分別是前蘇聯和捷克的駐華大使。1957年,何建心還只是一個初二的學生,卻非常關心當時的政治局勢,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四十週年時給蘇聯駐華大使館去信祝賀,在捷克共和國總統安託寧·薩波託斯基逝世後,又去信給捷克駐華大使館表示哀悼。兩國的大使館也不因寫信人的人微言輕,都給予了回覆。這些史料記錄了建國初期,中山青年心懷天下、放眼世界的精神風貌。

「檔案守護者·貳」拾遺史於民間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駐華大使揚.布希尼亞克給石岐市第二中學二甲班何建心的回函

「檔案守護者·貳」拾遺史於民間

蘇聯駐華大使館給石岐市第二中學二甲班何建心的回函

三、中山土生土長“90後”無償捐贈家族史料

今年6月份,中山市檔案館舉辦了“檔案館開放日”活動,活動圍繞今年6.9國際檔案日主題“檔案見證改革開放”展開,內容包括見證檔案捐贈儀式、檔案館“探秘”、參觀《記憶中山》展覽等三個環節,吸引了40多名中山日報小記者和家長,以及30多名熱心市民的參與。這是市檔案館第一次面向普通市民開展見證檔案捐贈儀式活動,在捐贈儀式上,90後捐贈人劉振通分外引人矚目。

「檔案守護者·貳」拾遺史於民間

1993年出生的劉振通是沙溪隆墟村人,他從小時候起,就對生長於斯的村莊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村裡的歷史沿革、宗族往事如數家珍。隆墟村雖小,但人才輩出,足跡遍佈東南亞、北美、澳洲等地,不少隆墟鄉親還是當地華僑領袖。劉家的長輩曾漂洋出海,與名流來往,積累了豐富的家族檔案。親戚整理租屋,整理出一批先輩的書信、文件甚至衣物,喜歡歷史的劉振通一眼看出它們的價值,於是細心保存下來。

「檔案守護者·貳」拾遺史於民間

劉振通捐贈檔案:原中山縣僑聯會副主席鄭嘉銳先生家存老照片

「檔案守護者·貳」拾遺史於民間

劉振通先生家存長生社會簿

「檔案守護者·貳」拾遺史於民間

劉振通先生家存長生社會簿

「檔案守護者·貳」拾遺史於民間

劉振通先生家存民國時期絲質裙褂

2017年,他到市檔案館查詢歷史檔案,得知市檔案館徵集與中山相關的檔案史料,他與檔案館工作人員的溝通,主動提出把自己的家存史料無償捐贈。他說:“我喜歡整理家鄉的歷史,但我需要的是這些檔案上面的內容,檔案館工作人員已經把掃描後的文件同步給我,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至於原件,應該由國家來更好的保管,流傳於後世。”

短短數月,劉振通分批向檔案館捐贈了1800多件檔案史料,其中既有自己的家族檔案,也有從左鄰右舍廢棄舊物中搜集得到的珍貴資料。其中上海永安公司總經理郭琳爽先生的親筆信函是檔案館的首藏,極具價值和意義。市檔案館副館長高小兵在捐贈儀式上致辭,感謝劉振通對市檔案館的支持與信任,為市檔案館的館藏資源增添了厚重的一筆,並表示珍貴的檔案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希望廣大市民能夠一同為檔案的保留與傳承添磚加瓦。

「檔案守護者·貳」拾遺史於民間

1959年10月31日,上海永安公司總經理郭琳爽先生致劉振通爺爺劉華啟先生的信函。

後記

加強檔案收集徵集,是做好檔案資源建設的重要基礎,民間檔案的徵集工作更加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中山檔案人在檔案收集徵集工作中,一直注重注意“走出去”廣交朋友,有針對性地重點挖掘收藏愛好者保存的珍貴的民間檔案史料,林藻、何建心、劉振通正是無數熱心的民間檔案捐贈者中的典型代表。同時,自2006年始,市財政每年向中山市檔案局(館)劃撥檔案史料徵集專項經費,中山市檔案館開展民間史料工作得到了財政上的支持。這項工作開展十多年來,得到了中山市民的大力支持,共徵集到與中山(香山)相關的史料超過2萬件,接受市民無償捐贈超過300人次,為中山城市記憶的保持、再現和傳播這一重要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