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岐車站到了,下車的旅客請做好準備」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山這座城市蓬勃發展,吸引無數的人來到這片熱土,追尋自己的夢想。

“石岐車站到了,下車的旅客請做好準備”

2004年的中山風光。(市檔案館藏)

你知道二十世紀50年代,通往這座機遇之城的核心站點是什麼嗎?老一輩的中山人都知道,那就是石岐車站。

“石岐車站到了,下車的旅客請做好準備”

1955年的石岐車站。(市檔案館藏)

石岐車站建於1954年4月,一幢看起來相當簡樸的平房,站內只有4格停車庫,總佔地面積才360平方米。石岐車站是中山歷史上第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汽車站,算得上是那個年代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石岐車站到了,下車的旅客請做好準備”

1957年的石岐車站。(市檔案館藏)

中山的公路客運始於二十世紀30年代的岐關公路以及幾條小公路,但大多都是沒有固定的車站,而且從石岐通往廣州的公路直到建國後的1951年才開通。早期廣中汽車公司的駐地在石岐城區內的民生中路自厚巷3號,而不是在岐江西岸的西郊(今西區),直到50年代中期才修建石岐車站。1955年4月,廣中汽車公司併入廣東省交通廳運輸局佛山總局,轉為國營企業,公司名稱也更名為中山汽車站,但中山民眾仍習慣稱之為石岐車站。

隨後,在車站靠近江邊的地方,建起一座樓高五層的岐江酒家,對面興建了華僑旅行社(就是富華酒店的前身),標誌著西郊從荒灘野地走向繁華的開始。

“石岐車站到了,下車的旅客請做好準備”

1950年的岐江酒家。(市檔案館藏)

“石岐車站到了,下車的旅客請做好準備”

1979年的岐江酒家。(市檔案館藏)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山作為著名的僑鄉,有許多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回鄉探親。中山汽車站的高峰期曾一天接待過6000多位港澳鄉親,車站的部分功能越來越滿足不了社會需求。

“石岐車站到了,下車的旅客請做好準備”

1960年的中山汽車站。(市檔案館藏)

1975年,中山汽車站在原址上擴建,有三層樓高,佔地面積1.1萬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站內設候車室、售票房、機修車間、行李包保管房等,其中候車室佔地面積達800平方米,二三樓辦起了招待所,方便往來辦事的人員;停車庫可以同時停放16輛汽車,配有客貨車61輛,擁有2500個座位。職工人員464人,工程技術人員9人,還有一個具有中修能力的保修車間。

“石岐車站到了,下車的旅客請做好準備”

1985年的中山汽車站。(市檔案館藏)

“石岐車站到了,下車的旅客請做好準備”

中山汽車站的客車。(市檔案館藏)

隨著經濟的發展,岐江橋頭一帶日益繁華,周邊的交通也變得越來越擁堵。1995年,在富華道西端投資1.48億元興建了今天的中山汽車總站。新建成的總站佔地面積6.38萬平方米,主樓高10層,比舊站大4倍,配備售票、車輛調度等電腦設備和大型電腦顯示屏,是中山設施最先進的車站。其規模與現代化程度是當年的石岐車站所不能比擬的:1958年中山汽車站只有客車22輛,開通的線路只有拱北、廣州等數處。50年代末,還一度由於缺乏汽油和柴油,改用木炭生火產生的蒸汽驅動車輛。到了1997年,中山全市公路的總里程共達983.5公里,營運車輛2萬多輛,僅客運車就有3000多輛;市內公共汽車的營運路線已開通31條。

“石岐車站到了,下車的旅客請做好準備”

2004年的中山汽車站。(市檔案館藏)

現如今,富華道上的汽車總站不再是中山陸上交通的唯一門戶。為助力經濟繁榮,實現惠民便民,市政府加大客運站場的建設力度,相繼建成城東車站、小欖車站、古鎮車站、城南車站等多個汽車站,及多個輕軌站。這些車站成為了中山人或者外地旅客進出中山的方便站點。

《中山市志》、劉居上 編著《百年隨筆——從老照片看中山》的《50年代的石岐車站》


文丨卓劍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