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的十年裡,打了一場「教育戰」,你知道嗎?

改革開放初期,中山市的工農業生產、外貿、旅遊等事業迅速崛起,各行各業蓬勃發展。城鄉急需具備專業知識的人才,人們更加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整個社會營造出一種尊重人才、注重知識的濃厚學習氛圍。

改革開放初的十年裡,打了一場“教育戰”,你知道嗎?

中山糖廠的職工在學習和討論。(市檔案館藏)

1983年,全市104萬人口中,大專文化程度的只有2200多人,比全國的平均水平低了一半以上。各種專業技術人才奇缺。市領導認識到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要性,主動把教育擺在重要的戰略位置。為此,還專門設立幹部教育辦公室、職工教育辦公室和農民教育辦公室,分別負責有針對性地組織、指導廣大幹部、職工和農民的文化學習。

改革開放初的十年裡,打了一場“教育戰”,你知道嗎?

中山市教育工作會議現場。(市檔案館藏)

儘管當時經濟剛起步,但中山絲毫沒有放鬆對教育的工作,用抓經濟的勁頭辦教育。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市一級給中山教育撥款平均每年遞增18.2%,高於地方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分級辦學後,各鎮區也開始投資辦教育,紛紛建立教育基金會,獎教獎學。全市逐年加大教育事業經費的投入:1979年是549萬元,到了1989年已達4496萬元。這讓普通教育的辦學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

改革開放初的十年裡,打了一場“教育戰”,你知道嗎?

中山市教育基金會成立大會。(市檔案館藏)

改革開放初的十年裡,打了一場“教育戰”,你知道嗎?

1989年中山市成人教育工作的表彰大會。(市檔案館藏)

改革開放初的十年裡,打了一場“教育戰”,你知道嗎?

改革開放初期的學生們在上電腦課。(市檔案館藏)

改革開放初的十年裡,打了一場“教育戰”,你知道嗎?

改革開放初期的學生們在上化學實驗課。(市檔案館藏)

不僅中山市黨政領導非常重視教育,而且還有社會各界以及華僑、港澳同胞熱心資助。根據館藏資料顯示,截止1989年,由華僑、港澳同胞為主捐資、集資新建和擴建的學校共121所,建築面積達14萬平方米。1988年,全市對教育的投資(含市、鎮、村以及華僑、港澳同胞捐資)達6000萬元,相當於1978年的10倍,大家共同為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改革開放初的十年裡,打了一場“教育戰”,你知道嗎?

1982年由華僑捐資新建成的華僑中學教學大樓。(市檔案館藏)

教育基礎設施得到完善,也要讓教育人員“跟得上”才行。中山主動與廣州地區,三所高等院校掛鉤辦學,組織360多名幹部參加大專進修班,全方位培養不同行業所需人才。1981-1983年,全縣共有5000多名在職幹部參加了各種形式的文化學習或專業技術培訓,佔幹部總數的40%多。

改革開放初的這十年裡,中山市打的這場“教育戰”,讓工農生產和教育事業都得到較大發展。經濟上,全市工農業總產值從1979年的7億元提高到1988年的66億元。文化上,1981年基本掃除文盲;1982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普及小學教育;1988年基本實現普及初中教育。

改革開放初的十年裡,打了一場“教育戰”,你知道嗎?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

這場“教育戰”

為中山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之後的歲月裡

仍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價值。

參考資料:《中山市志》、中山市檔案館 編《我們的路——中山市開放改革實錄》

文丨卓劍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