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晉冀方言」「洋覓子」『『倒衩子』』,其實是兩碼子

「蒙晉冀方言」“洋覓子”‘‘倒衩子’’,其實是兩碼子

大約在中國的清朝之前,服飾上是沒有設計口袋的,古人攜帶隨身物品就兩種方式:

A,小巧一些的,就藏在袖內(漢服衣袖寬大,有反方向的倒層,也稱倒插或倒衩,可攜物)。

B,稍大、稍重一些的用“褡褳”。兩端有袋,可扣可系,中部搭於肩。

「蒙晉冀方言」“洋覓子”‘‘倒衩子’’,其實是兩碼子

後來中國與外國來往逐漸頻繁,洋人服飾中多設計口袋,方便實用,大家都爭相仿造,最初稱“洋褡褳”或“洋口袋。”

後來,京津一帶的文人為區別於中國老百姓關於“口袋”的另一種傳統意思,就把改良後上衣的口袋直接稱為“洋覓子”,把下衣的口袋稱為“倒衩子”(與褡褳區別)。

覓:“置物入內,用時可覓”的意思,

(古漢語傳承)。

「蒙晉冀方言」“洋覓子”‘‘倒衩子’’,其實是兩碼子

洋覓,洋人發明的“覓子”

現在的用法正好與古人反了

把袖內的倒衩子設計成下衣口袋了,把“褡褳”設計成上衣口袋了

「蒙晉冀方言」“洋覓子”‘‘倒衩子’’,其實是兩碼子

“尋”,“覓”是一個意思,現在我們還常用。

例:“剛剛裝進洋覓的紙條條,死活尋不見了”

例:把鋼磞裝進倒插裡,當心搞丟了。

(以上詞條由梅散人編寫,拒絕搬用,特此聲明)

「蒙晉冀方言」“洋覓子”‘‘倒衩子’’,其實是兩碼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