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收藏!導語寫作技巧(附案例分析)



乾貨收藏!導語寫作技巧(附案例分析)
有傳媒的地方,就有《新聞與寫作》!


干货收藏!导语写作技巧(附案例分析)

分析一下這些較好的導語,我們可以看到,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都有一種動感。有的是運用了最活躍的動詞,有的是有活動的場面,有的表現了人物的動作,甚至有的表達了動作的聲音。因而這些導語一改平鋪直敘概括寫來的老套寫法,化靜為動,給人以身臨其境和新鮮的感覺。

不少經濟新聞要反映黨的方針、政策,要指導實際工作,其內容有一些是比較枯燥的。特別是在一些社會新聞、文體新聞具有較大讀者面時,經濟新聞更面臨著吸引讀者的競爭。要想讓經濟新聞增強可讀性,我們就應該選擇最佳角度,講究寫作技巧,使更多的經濟新聞,首先是讓經濟新聞的寸金之地——導語“動”起來。

怎樣才能“動”起來了呢?我們就分析《北京日報》的部分經濟新聞的導語,來作些歸納探討。

干货收藏!导语写作技巧(附案例分析)

一、多用動詞,少用形容詞

動詞在語言中,是最生動、最活躍的因素。在現代新聞寫作中,動詞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了。西方的一些新聞學著作曾要求新聞每句話中至少應有一個活躍的動詞,而這個動詞,應該是句子中最重要的字。相對來說,形容詞在新聞寫作中的作用,就不那麼重要了。對於形容詞,新聞報道中應儘量少用,因為用多了會給人一種堆砌、誇張的感覺。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北京日報》上的一條消息的導語。

見報稿

本報訊 (通訊員王玉琪、記者劉連樞)繞過籬笆,走過豬圈,農民王士田來到百葉箱前,查看一番,又抬頭瞧瞧風向標,然後翻開本,做下了5年多來第5590次記錄:1984年5月5日早晨,晴,溫度16.6℃,溫度12,風向西南,風力2級,多青霧。(1984年5月6日《農民王士田辦起家庭氣象站》)

點評:在這條導語中,記者沒用任何形容詞,而一連用了八個動詞,連續描寫了八個動作。這樣寫的效果肯定會勝過“王士田對氣象工作認真負責,不辭辛苦,預報準確”之類堆砌形容詞的寫法。

用好動詞,還會給人一種反映事物堅持客觀態度的感覺。動詞是表示人和事物的活動的,形容詞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或狀態的。用多了形容詞,就帶有記者肯定事物性質的味道,主觀色彩也比較濃了一些。 但是在運用動詞方面,也要講究煉字。並不是所有的動詞都能起到活躍氣氛的作用。比如“開展”、“實行”之類的詞,本身就沒什麼動感,用多了不會有什麼好的效果。所以,讓導語“動”起來,除了少用形容詞外,還要注意避免缺乏動作色彩的動詞。

二、多從讀者角度,少從工作角度

經濟新聞有不少內容是要談到工業、商業、農業戰線上的一些工作問題的,而這些工作,有的和群眾的生活並不直接相關,如果新聞導語一上來就從工作角度寫,讀者便感到疏遠難懂,看了是不會動心的。因而,我們應該設身處地為讀者著想,加強新聞導語同讀者的接近性,千方百計從讀者關心的角度寫。

首先,我們可以在導語裡突出影響讀者的因素,可以從讀者最感興趣的事情說起。其次,我們可以採用從“已知到未知”的寫法,由讀者熟悉的人和事引出不熟悉的人和事來。第三,我們應為讀者考慮,把一些工作術語多、專業性較強的話“翻譯”一下,寫成通俗易懂的東西。在這方面,《北京日報》有些導語處理得比較好。

見報稿

本報訊 (記者張紅新)現在,黑龍江畔的人民吃上了當地生產的北京“義利”糖果;天山腳下的群眾穿上了用北京“八達嶺”技術生產的高質量皮鞋;歷史悠久的“六必居”醬菜也已在遼寧安家落戶……這是一年多來,本市積極與兄弟省、市、自治區進行經濟技術協作,將生產技術傳給各地的喜人成果。

點評:這條新聞,從內容上講,是說經濟技術協作的工作的,如果導語一開頭就寫“一年多來本市積極與兄弟省、市、自治區進行經濟技術協作,成就喜人。”廣大讀者肯定會覺得枯燥乾巴。而作者避開了這個角度,提起了人們相當熟悉的“義利”糖果、“八達嶺”皮鞋、“六必居”醬菜,看了這些,讀者自然會感到與自己的生活接近,而且又通俗明白,便會順著作者的筆鋒往下看。

三、多轉折、少平鋪

見報稿

本報訊 (記者邸彩霄)立冬以來,香山紅葉紛紛落坡,香山飯店的生意仍是那麼“紅火”。在飯店“四季”廳內,一些住店賓客和遊人在小憩、喝咖啡……人們都說:如今的香山飯店搞活啦!

本報訊 (記者蘇景華)初春的北京,乍暖還寒。然而,北京展覽館內卻是“百花爭豔”,本市首屆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昨天在這裡隆重開幕。

點評:這兩條導語的共同特點是都沒有從平鋪起筆,而是巧妙設置了一個轉折,正意先不說出,而從反面用一句話襯墊一下,再轉入正意。這一轉一折,就像拳頭先收回再打出去,說出的話便愈發有力量了。香山的紅葉已經落坡了,香山飯店的生意卻並沒有隨之落坡,難道有比紅葉還吸引人的東西?往下看,噢,原來是優質的服務。這比那種平鋪直敘地說香山飯店改善經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初春的北京,乍暖還寒。”記者先提到冷,然後筆鋒一轉,說到北京展覽館內“百花爭豔”,可想而知那裡琳琅滿目的景象了。

轉折的寫法,等於為讀者安排了懸念,從行文上看,跌巖起伏,活潑生動,引人入勝,看了這樣的導語,讀者能不心動嗎? 轉折手法的導語中還有一種否定式的寫法,例如:

見報稿

本報訊 走過魚店、小吃店,又見百貨店、文體用品商亭、報刊亭,登上百貨店的二樓,還有攝影部、電器綜合修理部……。這不是在逛西單,而是16日上午,記者在北京航空學院內看到的小商業街。

點評:記者在對新聞事物做過描述後,順著讀者可能得出的印象或可能產生的聯想,往旁引伸一筆,然後又馬上否定它,拉回正題。這種寫法給人出其不意之感,使讀者對新聞事實的印象更加深了。

四、多寫人、少敘事

經濟工作是人去幹的,在其內容缺少動感時,我們不妨在新聞裡發現些人的因素,突出有影響的人來寫,使導語增加點“人情味”和親切感。

見報稿

本報訊 (記者蔡赴朝)孫孚凌副市長想到宣武區廣勝飯館冷葷間看看,不料被攔住了:“您雖然是副市長,也得換上工作服才能進去。”飯館經理委婉地做了解釋。前天,孫副市長十分讚賞地提起了幾天前發生的這件事,並一再叮囑記者:“廣勝飯館得獎的事,可得好好報道報道。”

點評:這條經濟新聞本是寫廣勝飯館衛生狀況的,從內容上講並不生動。但記者巧妙地抓住了孫孚凌副市長這個人的活動,以孫孚凌的現身說法代替了就事論事、見物不見人的寫法,使導語成了一潭活水,給新聞增色不少。

寫人的手法除了寫人的動作外,還可以寫人的聲音。比如在導語中引用人的吆喝、人的言語等等,西方叫“引語式”。有些代表人物性格的引語很能活躍氣氛,本身就具有一種動感,使一些政策性較強的經濟新聞能繪聲繪色。

我們提倡讓經濟新聞的導語“動”起來,但也不是說要求所有的經濟新聞導語都得動起來。在這方面,也有一定的客觀侷限性。一般來講,事件性、人物性、動態性的經濟新聞,導語比較易於寫得有“動”感,而一些宣傳政策、會議精神的經濟報道,其導語就不一定強調“動”。我們應該量體裁衣、因地制宜,不可硬搬硬套。“動”的手法運用得恰當、自然,才能打動讀者,否則就弄巧成拙了。

(本文原載自《新聞與寫作》,原題為《讓“寸金之地”動起來——“導語”寫作四題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