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全域創建農業綠色發展示範區

黑河:全域创建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

綠色食品吸引外國客商駐足。

黑龍江日報9月20日訊 年初以來,緊盯著人們“吃得安全健康”這個剛性需求,黑河以全域創建農業綠色發展示範區為抓手,著力推進農業由增產增效向提質增效變革。

發揮優勢找準農業綠色發展新路徑

黑河:全域创建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

在省綠色食品博覽會上,黑河的特色食品備受關注。

要想快致富,先找對出路。黑河土壤肥沃、水質優良、無農殘汙染,農產品功能性好,這些都是發展綠色農業的最大優勢。黑河市委書記秦恩亭說:“綠色農業是農業提質增效的新路徑,利用三年時間,使全市的農產品達到國家綠色食品標準,黑河成為全國綠色有機功能性農產品的重要供給基地。”

典型引領、示範帶動。今年,黑河市在6個縣(市、區)和五大連池風景區確定41個村、306個經營主體為試點,落實綠色種植示範面積450萬畝,實現試點鄉(鎮)耕地全覆蓋,佔全市總播種面積的23.2%;建設省級互聯網+農業高標準示範基地20個;確定2個林場為林產經濟試點;確定1家合作社、1家企業為畜牧業試點;確定2家企業為漁業試點,現已全部成為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區”。

根據各縣(市、區)的比較優勢、氣候特點和產業基礎,在全市建設了綠色特色功能性大豆、強筋綠色小麥、綠色功能性水稻、綠色雜糧雜豆、專用玉米生產、雨露漢麻、綠色有機蔬菜、綠色養殖加工等十大綠色功能性農產品生產基地。目前,該市共建設綠色功能性農產品生產基地達到1184.9萬畝、食用菌3000萬袋,奶牛存欄7.6萬頭、肉牛存欄33.3萬頭、生豬存欄50.3萬頭,水產綠色養殖面積51.7萬畝。

在綠色發展的勁風吹拂下,一場現代農業變革的生動實踐就此展開。

黑河:全域创建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

黑河全力推進“黑河大豆”品牌打造和市場開發工作。

做好“三減”綠色標準提升農產品品質

作為整鄉推進的試點,璦琿鎮打造了以G331國道為軸的綠色發展示範帶。示範帶積極推進農業“三減”,化肥使用量比去年減少10%以上,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產品品質下降,藥品殘留造成的食品安全隱患等問題。

愛輝鎮並不是個例。今年從春耕開始,黑河市就在全域內普遍推行農業“三減”。編制綠色食品生產準則、栽培模式等生產規範,用嚴格的綠色生產技術標準體系管理生產。全市綠色有機食品認證數達到90個、地理標誌農產品達到13個,綠色有機認證面積達到335萬畝。在全省首先提倡並實行了農藥、除草劑、飼料添加劑等使用負面清單管理和市場準入制度。推廣除草技術和“兩降一加”噴施技術。全市化肥、農藥、除草劑畝均施用量預計今年分別可減少2.5%、 9.3%、7.8%。

今年,嫩江縣維民生態農業綜合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營的12.8萬畝耕地化肥用量減少30%,減少部分用有機肥替代。理事長管延滬說,預計今年玉米每畝收益將增加10%以上,大豆畝產量將增加500斤左右。

還原“淨土”,牽住了農業發展的“牛鼻子”;推進“三減”,農產品品質在根本上得到提升。目前,黑河農業“三減”應用面積達到600萬畝,落實耕地輪作休耕試點295.04萬畝,秸稈還田960.5萬畝,建立了秸稈粉碎深翻還田等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模式和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汙染調查機制,全市畜禽養殖糞汙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7%。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高。

由增產到增效,品質提升的農產品搶佔了市場先機。今年每公頃耕地化肥使用量相比去年減少了100斤的愛輝區林豐農機合作社,就贏得了市場認可,兩家深加工企業早早就與其簽訂了意向訂單。合作社今年申請了綠色認證,理事長侯文林說,生態優勢、綠色優勢正在轉化為企業發展的優勢。

掘金於綠新型經營主體生機勃勃

同樣也是試點的北安市革命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採用“蟹稻共育”模式獲得了不菲的收益。“預計今年稻蟹年產量達18萬斤,大米和稻蟹營業額達3000多萬元。”合作社理事長李富強告訴記者,嚴格的綠色種養標準,讓大米和稻蟹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去年合作社還投資500萬元收購一間有生產線及專業生產技術的大米加工廠,提升農產品自行加工能力。

掘金於綠,像革命合作社這樣的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不可或缺。推進企業化、多元化,促進新型經營主體聯合發展,黑河市組建了黑河大豆種植聯合社、北安城東現代農業聯合社等7個聯合社,帶動全市耕地規模經營1200萬畝;支持農耕大健康食品公司、東北農業大學大豆工程研究中心與孫吳環山、五大連池青山現代農機合作社開展產學研合作,種植無腥味大豆7000畝,開發大豆麵條、冰激凌等休閒健康食品。

在黑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綠色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帶動了全市耕地規模經營1200萬畝。同時新型經營主體一體化發展,由生產型向產加銷一條龍轉變。孫吳縣樺林現代農機合作社建設了肉牛屠宰生產線,遜克豐禾合作社建設了綠色大豆壓榨油及綠色有機豆製品加工廠項目,愛輝興源糧食種植合作社建設了弘沿源生態園和農產品展銷中心。

目前,全市農產品深加工量達到98.9萬噸,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1.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36%。新型經營主體促進了農民增收、鄉村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