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質量低好稿少 形成惡性循環

“評職稱、畢業、獎勵都要看SCI、EI,國內就這麼幾個期刊,還有各種地方保護主義,還不如直接投國外呢。”

近日,本報刊文描述我國科技期刊之怪現狀:優秀文章紛紛出國,國內期刊無好米下鍋。上述網上點贊量最高的讀者留言,道出了一些科研人員內心的苦處——指揮棒如此,如何能苛責他們投稿時“無問西東”?

投到中文期刊根本就不算數

之前有學者和中國科協做過我國科技工作者科研論文發表動機的調查,綜合來看,“職稱要求”佔比為28.6%,“考核要求”佔比為15.2%。也就是說,近一半學者發文章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要求”。

要求是什麼?至少在大多數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發SCI和EI期刊才是正經事。

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朱維群前不久在某學報上發了一篇自己的研究成果論文。連編輯都跟他說,你這個研究很有意義,但發在我們這裡,意義就不大。

朱維群不指望拿這篇論文作為評獎或評職稱的籌碼,只是留個證明。“日後要是我的技術方案得到認可,它可以證明我的原創性。”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朱維群這樣,坦然接受“論文沒用”的結果。

國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研究員丁巍偉坦言:“好文章寫出來,我們確實更願意向國外期刊投稿。”

原因也很簡單。一是發表在國際期刊上,受眾更廣,成果會有更多人看到;二是被SCI收錄的期刊,才能算是工作成果。畢竟,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連博士畢業都要求發SCI論文。

很多科研機構還將發表論文的獎勵金額與期刊的影響因子掛鉤。根據珠海《橫琴新區博士後管理工作暫行辦法》,他們會按照當年中科院的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分區,給予論文作者3萬元到10萬元不等的獎勵。

這類明碼標價,也赤裸地揭示了價值導向——發國際期刊,更有前途,也更有錢途。

國內SCI期刊僧多粥少,還有圈子文化

當然,國內也有高質量的SCI期刊。

根據統計,2017年,中國的SCI期刊有197份(或種)。而且,其中一些期刊的影響因子已經高到足夠讓科研人員心動。

問題是,從文章發表數量來看,中國SCI期刊的平均年載文量近年來呈現持續下降的態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學傳播中心任勝利編審認為,這可能表明我國科技期刊的稿源競爭力近年來整體上有所下降。

“畢竟國內SCI期刊的數量相對較少。”科研人員林風(化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投國內SCI期刊,有兩大現實的問題:審稿週期相對較長,評價方式還不夠公正透明。

如果選擇投稿國內SCI期刊,可選範圍非常窄。“好的就那麼幾本,大家都投,編輯人員和審稿人員不足,論文就容易‘塞車’。”林風還記得,他曾嘗試向國內某知名期刊投稿,從投稿到拿到審稿意見用了10個月。

“而且,國內很多東西存在利益交換。如果我審你的稿子,有時候我會直接告訴你。下一次,如果你審我的基金或者論文,你就要還我這個人情。”林風表示,在現行評價機制下,文章和科研人員前途息息相關,牽涉利益太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某些“人為因素”。

多年前,林風曾向國內某SCI期刊投稿。之後,他收到了審稿人的郵件,對方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並建議他在文中引用該審稿人的文章。最後文章成功刊發。“我至今都覺得欠了人家的人情”。

國內中文期刊:質量低好稿少,形成惡性循環

那麼,國內數量眾多的中文期刊為何得不到青睞?

“我一般不推薦學生看中文文章。”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儲濤說得很直白,“一些文章水平不高,有些是掛名之作,質量堪憂。”

對不少中文期刊來說,惡性循環似乎已經形成——期刊學術影響力低,科研人員看不上,缺乏高質量稿源;由於缺乏高質量稿源,期刊學術影響力又無法提高。

在受訪者看來,國內高質量、高知名度的中文期刊鳳毛麟角。

儲濤曾在日本東京大學、NEC公司基礎研究所和國家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工作多年。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日本大部分科研人員並不太過執著於國際期刊。

“日本公司和一些研究所,論文一般被看成兩種:《科學》和《自然》這樣的頂級期刊論文,以及其他論文。”儲濤表示,科研人員願意將頂尖成果投稿到頂級期刊,但對於其他成果,他們並不在乎論文發在哪,“甚至可能更願意發在國內”。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日本的科研評價體系更為本土化。科研人員在國內發文,更有助於提升自己在國內學術圈的聲譽。

儲濤說,日本的“大牛”教授會受邀在本土學會的會刊上親自撰寫高質量的研究回顧或最新前沿動態綜述。“我們和很多實驗室會把這些刊物完整保留下來,因為他們的文章寫得又有高度又詳細,研究指導價值非常高。”

那麼,怎樣才能讓國內期刊也成為學者的“珍藏”?

丁巍偉認為,要提高期刊的吸引力,就得堅持辦刊特色,持續發表高質量文章,不要急功近利;可以組織和邀請一些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來寫專刊、專欄。“完成影響力的‘原始積累’,走上正軌後就好辦了。”

儲濤則指出,適當的行政干預是可行且必要的,可以考慮要求科研人員在完成國家項目的同時,需要發表若干篇國內期刊論文才能結題。“既然拿國家經費,科研人員就有義務讓國內科研人員和學生更方便地閱讀和理解他們的科研成果。”儲濤表示,發中文論文的人多了,中文期刊就有了更大的選擇餘地,灌水文章能減少,中文期刊也能走上良性發展之路。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