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外農業經濟研究會2018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在福州召開

2018年8月18日—20日,中國國外農業經濟研究會2018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在福建農林大學隆重舉行。會議由中國國外農業經濟研究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福建農林大學共同主辦,福建農林大學經濟學院承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及國內各大農林院校和科研院所,多家國外高校的150多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圍繞“鄉村振興: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這一主題,共同探討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理論、國外先進做法和借鑑啟示、中國實踐與案例等。

中國國外農業經濟研究會2018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在福州召開

19日上午的主旨報告會分別由杜志雄會長和福建農林大學劉偉平教授主持。在主旨報告會上發佈的8個報告,根據其內容可以劃分為兩大主題。其中,關於作為大會主題的鄉村振興的研究是重中之重。周應恆教授做《國外鄉村振興經驗與啟示》的報告,介紹日韓、北美、歐洲的鄉村振興經驗,指出由於中國發展類型的多樣性,各國鄉村振興經驗都有可借鑑之處;葉興慶研究員的報告側重於從中德比較角度闡述什麼樣的戰略才能阻止鄉村衰落,指出鄉村衰落具有必然性,鄉村振興是長期的動態過程;姜長雲研究員側重於從戰略基調和政策創新導向兩個方面概括《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的內涵要義和創新價值;王佳寧研究員做了《長江上游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趨勢判斷》報告,分別介紹重慶、四川、貴州、雲南“一市三省”鄉村振興“個性化方略”,並概括了長江上游地區鄉村振興戰略的七大趨勢;孔祥智教授以《國際合作理念在中國的演化》為題,歸納了國際合作理念演化在中國的體現,指出中國實踐中的諸多合作社實踐體現了對國際合作理念的應用和創新,對農業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有積極推動作用。

主旨報告的另一個主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農業生產和貿易問題。胡冰川副研究員代表杜志雄課題組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農業改革與發展,指出全球農業生產過剩、資本過密化、單項貿易等趨勢性特徵,並基於當前貿易形勢提出農業支持政策改革建議;羅必良教授做了《中國的糧食增長——小農的行為邏輯》的報告,指出農業服務市場的發展維持了小農戶經營和糧食生產;何秀榮教授針對當前中美貿易戰這個熱點問題,選擇大豆這個頗具代表性的產品為例,分析中國將大豆列入回應美國對我國輸美商品加稅清單的反制清單的可能影響。

會議設立了4個平行分論壇,主題分別是全球化與農戶行為、食品安全與生態治理、國際經驗與農產品貿易以及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理論與實證,其中第4個分論壇是研究生專場。本次年會還利用晚上時間,舉辦“中美農產品貿易”自由討論會,多名副會長和30餘位參會代表進行了交流,探討了中美農產品貿易的發展歷程、存在問題和未來趨勢,以及中美貿易戰的影響等。

會議期間按照慣例舉行了研究會年度工作會議。檀學文秘書長做年度工作報告,朱立志監事長做監事會報告。杜志雄會長引導參會代表開展關於研究會發展和如何改進研究會工作的自由討論。會議期間公佈了2018年年會徵文及優秀論文評選結果。最終評出二等獎論文5篇,三等獎論文7篇,入圍獎論文11篇。我社期刊出版分社社長、中國國外農業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徐暉主持了優秀論文頒獎儀式,併為二等獎獲獎論文作者頒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