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蛋生鮮「店+櫃」模式不靠譜 新農人又來交學費了?

三蛋生鮮“店+櫃”模式不靠譜 新農人又來交學費了?

各位農創朋友大家好,我是板磚大餘。今天有一位新農人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有一個上海的企業叫三蛋生鮮,它做了一個店加櫃的模式,它一邊在小區開門店,一邊在周邊三公里佈置冷鮮櫃,讓用戶通過網上下單,然後到冷鮮櫃自取,或者到門店來提貨和購買。這是三蛋生鮮一個基本模式,這個新農人問我這個模式有沒有未來。

這個模式如果放在十年的長度上來看是可以的,這是我的初步判斷。但如果這是一個天使輪的項目想跑出來,我認為它成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

因為這是一個典型的不瞭解生鮮的新農人設計出來的模式,它最大的紕漏在於低估了生鮮供應鏈的難度。它的門店經營綜合生鮮品類,有魚肉禽蛋果蔬和淨菜等產品。

三蛋生鮮的供應鏈在門店的整合就已經非常困難了,然後周邊三公里冷鮮櫃的配置要求產品更加的標準化,這就會更加的難。所以從供應鏈角度來看,在當前這個模式成功的概率非常的低。

但是這個模式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它可借鑑的意義在哪裡呢?我以百果園舉例,百果園在深圳和廣州就在這麼幹,依託於它的門店,在周邊三公里鋪設冷鮮櫃,並且現在做得比較成功。

百果園為什麼能夠這麼做?因為百果園單一水果門店的供應鏈做得非常成熟和穩定。它的門店完全可以作為前置倉來進行打包分揀,然後把訂單配送到冷鮮櫃,讓用戶通過冷鮮櫃購買。這種為用戶提供便利的方式是行得通的,主要是因為百果園的門店以及後臺的供應鏈已經高度的標準化。

為什麼三蛋生鮮做不通?因為三蛋生鮮的門店是綜合品類的門店,它由後臺供應鏈到門店的標準化這一步極有可能完不成。因為供應鏈這個事情不下苦工,沒有資源,是絕對做不到位的,它不是一個互聯網的概念。

如果門店不能作為週轉的前置倉,不能夠做到標準化,那門店就更沒有辦法去做小包裝化的分揀,再配送到周邊三公里的櫃子。所以前置倉做不好,那麼前置倉的子倉,即這些三公里以內的冷櫃就更不可能做好,它會讓用戶的體驗非常糟糕,所以不能持續。

那為什麼有資本投呢?致行資本我不太瞭解,但是春曉資本我還是比較瞭解的。資本現在對於生鮮都還是一個流量思維,而不是一個供應鏈服務思維。他們認為有門店加上三公里內的冷鮮櫃,就能夠獲得充足的流量,這個事情是行得通的。所以他們投了,實際上這是暴露了投資人對生鮮這個行業的盲區和不瞭解。

因為生鮮的核心不是流量,生鮮從來都不缺少流量。生鮮的核心是你能不能為這部分流量穩定的提供服務,保障穩定的品質,讓客戶的體驗始終如一的穩定,這才是生鮮的核心。

所以歸結為三點:第一點,作為一個新農人創業,沒有很深的供應鏈基礎的時候,三蛋生鮮這個模式成功的概率非常低;第二點,投資人也沒有看懂生鮮這個行業,所以他們投了;第三點,在未來,有能力的、單一供應鏈的企業,能夠做到供應鏈的標準化,做到門店的標準化,然後冷鮮櫃依託作為前置倉的門店,這種模式才有可能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