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速覽|《美國研究》2018/4目錄 推薦:特別策劃-中美建交40周年

期刊速覽|《美國研究》2018/4目錄 推薦:特別策劃-中美建交40週年


 目 錄

特別策劃:紀念中美建交四十週年

中美外交互動模式的演變:經驗、教訓和前景/楊潔勉

中美關係中的臺灣問題——四十餘年的回顧與思考/陶文釗

中美經貿關係的歷史軌跡(1979—2016)/金衛星

專題研究:美國對外戰略與中美關係

中美戰略競爭、美國“地位焦慮”與特朗普政府對華戰略調整/韋宗友

從奧巴馬到特朗普:美國對華“對沖戰略”的演變/蔣芳菲

專題研究:冷戰史研究

冷戰僵持年代的美國對華決策機制——以約翰遜政府為中心的探討/陳長偉 牛大勇

冷戰與亞洲中國學的初創——以費正清和亞洲基金會為個案的研究/張 楊

美國社會

超越社會契約:西歐與美國福利國家的重構/[美]艾麗斯·凱斯勒-哈里斯


中美外交互動模式的演變:經驗、教訓和前景

楊潔勉

內容提要 國際形勢和雙邊關係發展推動著中美兩國不斷創新外交互動模式。同時,外交互動模式的有效性和生命力需要經歷時間的檢驗,並客觀上依賴於中美兩國共同的努力。中美建交40年來,雙邊關係雖經歷過不少波折和反覆,但也取得了歷史性的發展。總體看,隨著兩國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以及中美關係對世界的影響日益突出,中美外交互動模式加速演進,並突出地表現在兩國互動機制化水平不斷提升。中美元首外交對兩國關係的戰略引領作用更加突出,高級別對話機制發揮著重要的磋商協調功能。但是,形勢的發展並不會完全根據人們的良好願望,在當前美國特朗普政府把中國定義為主要對手的背景下,相互戰略定位成為決定因素。只有在美國更弦改轍的前提下,現有的互動機制才能發揮預定作用,使中美關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並不斷拓展合作領域、建設性地管控分歧,提供有效的溝通平臺和制度保障。

關鍵詞 中國外交 中美關係 中美外交互動 首腦外交 對話機制 多邊領域合作

作者簡介 楊潔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美關係中的臺灣問題——四十餘年的回顧與思考

陶文釗

內容提要 臺灣問題對中美雙方的意義是不一樣的,但它對雙方具有同樣的風險:它是最有可能引發雙方衝突的因素,因此中美都要十分謹慎,不能有絲毫的疏忽。中美兩國在臺灣問題上有共識,都主張一箇中國,主張和平解決。中國最終目的無疑是統一,是臺灣迴歸祖國,不可能有別的選擇;而最終符合美國利益的狀況是兩岸不統、不獨、不武,臺灣與祖國大陸實際分離的局面無限期地持續下去。這是中美在臺灣問題上最根本的分歧。美國的一箇中國政策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承認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仍然要保持與臺灣的軍事關係,包括售臺武器。這是因其中美關係顛簸的一個重要原因。美方一直要求中方和平解決臺灣問題,中方爭取和平統一,但不放棄使用非和平手段,不允許任何勢力、在任何時候、以任何方式把臺灣從祖國分裂出去。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大框架中的一個問題,美國對臺關係也必須在一箇中國框架內展開,美臺之間只能有非官方的關係。任何試圖讓美國對臺政策脫離一箇中國框架的做法都將引起嚴重的後果。

關鍵詞 中國外交 中美關係 臺灣問題 一箇中國框架 美國對臺售武 和平統一 反對“臺獨”

作者簡介 陶文釗,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中美經貿關係的歷史軌跡(19792016)

金衛星

內容提要 從1979年中美關係實現正常化以來,至2016年中美舉行第八輪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七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中美經貿關係共同經歷了四個階段,包括冷戰後期基於相互戰略需要的經貿關係十年建構期、冷戰後圍繞中國在美享受最惠國待遇進行談判和交涉的十年討價還價期、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美經貿摩擦與糾紛加劇的五年磨合期,以及兩國經貿關係十年戰略與經濟對話期。中美經貿關係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展現出了各自戰略目標的差異性、以及雙邊經貿關係向國際化演進的歷史軌跡。

關鍵詞 美國經濟 中美關係 經貿關係史 歷史軌跡

作者簡介 金衛星,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中美戰略競爭、美國“地位焦慮”與特朗普政府對華戰略調整

韋宗友

內容提要 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實力快速崛起及美國實力的相對衰落,中美兩國在經濟、安全及國際制度等領域展開了具有戰略博弈性質的競爭。對此,美國倍感焦慮,擔心經濟影響在亞洲消退、海權優勢在西太平洋地區受到挑戰、科技優勢喪失及制度威望受到衝擊。美國的“地位焦慮”,在奧巴馬執政時期已經若隱若現,特朗普執政後,顯著加劇。特朗普政府不僅對美國對華接觸政策提出質疑,還明確將中國定為戰略競爭對手,在經貿、人文、兩岸關係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新政策舉措,強化對華制衡與牽制。對於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戰略調整,我們一方面要積極採取應對措施,另一方面要保持戰略清醒與戰略定力,防止中美關係走向全面對抗。

關鍵詞 美國軍事與外交 中美關係 美國對華政策 特朗普政府 戰略競爭 地位焦慮

作者簡介 韋宗友,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

 從奧巴馬到特朗普:美國對華“對沖戰略”的演變

蔣芳菲

內容提要 冷戰後美國一直在摸索應對中國崛起的最佳戰略。在小布什政府“遏制+接觸”戰略的基礎上,奧巴馬政府逐漸對華形成了“強協同—強對抗”型“對沖戰略”。特朗普當選總統後再次對美國對華政策進行一系列調整,這些調整並不意味著“對沖戰略”的終結,而是對奧巴馬政府對華“對沖戰略”的“批判性”繼承,是美國對華戰略逐步調整、演進過程中的一次最新嘗試。隨著中美實力地位差距進一步縮小和美國對華疑慮急劇增加,特朗普政府對華戰略已逐漸向“弱協同—強對抗”型“對沖戰略”演變,具有向對抗性戰略演變的趨勢,中美關係也可能因此面臨比奧巴馬政府時期更為強勁的下行壓力。短期來看,特朗普政府尚不具備與中國徹底決裂的外在條件和內部動力,美國的國內外狀況和雙方高度相關的利益基礎使得雙邊關係仍具有“競而不破”的可能。從長期來看,美國對華戰略的走向並不僅僅取決於美國,也取決於中國的應對態度和方式,中國在塑造中美關係中的作用將變得更為重要。

關鍵詞 美國外交 中美關係 對華政策 對沖戰略 奧巴馬 特朗普

作者簡介 蔣芳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亞太系在讀博士研究生

 冷戰僵持年代的美國對華決策機制——以約翰遜政府為中心的探討

陳長偉 牛大勇

內容提要 本文以約翰遜政府為中心考察冷戰僵持年代的美國對華決策機制。本文以為,約翰遜政府的美國對華決策機制存在信息處理資源相對不足、中國國際專家地位偏低、決策層及脫節等特點,使得輔助決策層和基層職業外交官、政策分析家所提之建議不能及時準確的到達核心決策層。在能與總統直接對話的高級中國問題專家缺位的情況下,輔助決策層中國問題專家的政策建議容易受到地位更高的蘇聯問題專家的左右與壓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美國對華政策的根本變革。

關鍵詞 美國外交 中美關係 美國對華決策 決策機制 約翰遜政府 冷戰

作者簡介 陳長偉,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牛大勇,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冷戰與亞洲中國學的初創——以費正清和亞洲基金會為個案的研究

張楊

內容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初期,在“冷戰共識”氛圍的影響下,美國學術與政治的邊界變得模糊。身處特殊歷史時期,美國的中國學專家們一方面堅持學術追求,一方面有意識地承擔起“國家安全”責任,參與到冷戰和國際對抗中。其時,美國正在亞洲推行以“爭奪人心”為目標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動。以亞洲基金會為代表,美國官方和私人組織清楚地意識到中國學是亞洲反共的重要知識資源,同時也是為亞洲國家的未來發展創設符合美國利益之“歷史情境”的重要手段。在美國學界、私人基金會和半官方機構的共同努力下,亞洲國家和地區普遍建立起從事中國學研究的實體機構,並在研究議程和學術思想方面深受美國中國學的影響。然而,由於亞洲中國學發展有其深厚的本土元素,學術本身亦帶有很強的理性選擇機制,美國很難真正把握其發展方向。

關鍵詞 美國軍事與外交 冷戰 中國學 費正清 亞洲基金會

作者簡介 張楊,浙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超越社會契約:西歐與美國福利國家的重構

[美]艾麗斯·凱斯勒-哈里斯

內容提要 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裡,西方工業國家都認為,資本和勞工間的合作關係將帶來社會穩定,確保工業收益。雙方以此為基礎的社會契約不僅規定了在政治層面對權利的分享,而且假定民主參與會不斷地得到擴展。20世紀末,當面臨全球化(它導致了國內製造業從外國尋求工業勞動力)、金融化(它使得貨幣交易活動獲得了更多的利潤)、放松管制(由一種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意識形態的推動而得以實施),以及工會影響力明顯衰退的趨勢時,這種合作關係便崩潰了。這些趨勢聯合起來,將普通民眾手中的權力轉移到了一個富有的財閥統治集團的掌握之中,這對美國和西歐的民主構成了威脅。

關鍵詞 美國社會 福利國家 工會 社會契約 資本 社會權利 公民權

作者簡介 艾麗斯·凱斯勒-哈里斯(Alice Kessler-Harris),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戈登·霍克西美國史榮休教授(R. Gordon Hoxie Professor of American History, Emerita, Columbia Universit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