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泉畔百年老院:探祕正宗魯菜,濟南王府池子張家大院私房菜!

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都是由點點滴滴的街聞巷語組成,總離不開我們的吃穿住行。來一個陌生的城市,觀其行品其味,不但要感受他的氣質,更要品嚐他的味道。

濟南王府池子張家大院飽經300年曆史滄桑。地處老濟南核心地帶,距大明湖、趵突泉、芙蓉街非常近,均可步行到達。環境沒得說。

曲水亭街一路向南,逆水而行,巷道縱橫,灰瓦白牆,青石鋪巷,古韻猶存。聞一路泉水潺潺,得人聲鼎沸處而去,只見一泓綠水現眼前。池水澄碧,水藻搖曳,數人池中暢遊,旁人則於石階上圍觀休憩,此便是那大名鼎鼎的王府池子了。

古城泉畔百年老院:探秘正宗魯菜,濟南王府池子張家大院私房菜!

古城泉畔百年老院:探秘正宗魯菜,濟南王府池子張家大院私房菜!

古城泉畔百年老院:探秘正宗魯菜,濟南王府池子張家大院私房菜!

古城泉畔百年老院:探秘正宗魯菜,濟南王府池子張家大院私房菜!

曾經是王府貴人私享的王府池子,早已是濟南百姓的樂土。平日裡,附近的居民從池子裡汲水做飯洗衣;天熱時,就到池子裡游泳覓涼。而這片民居也成了最具老濟南泉水人家風貌的區域。人們來王府池子看小橋流水、泉水人家,殊不知,就在這泉畔老宅裡,還深藏著一傢俬房菜館,不僅菜品精美,風味獨特,還可臨水觀泉,實為一大妙處。

古城泉畔百年老院:探秘正宗魯菜,濟南王府池子張家大院私房菜!

王府池子臨北是片青磚黑瓦的四合院落,濟南人稱之為為張家大院。大院是院套院式的建築結構,現存幾處小合院,房屋多為重新修建,只有正中的一正兩廂的小合院還能看得出舊時佈局。張氏先祖在明朝成化年間是德王駕前帶刀侍衛。現在住在張家大院的已是張氏第17代至第21代嫡孫們。住在正北中院的張氏第17代孫張汝琢,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張家大院和老濟南的風俗歷史,把他所在的庭院改成了飯店,經營魯菜。

古城泉畔百年老院:探秘正宗魯菜,濟南王府池子張家大院私房菜!

因為地方有限,只得四間包房待客,分別以院中的百年石榴、海棠以及市花市樹夏荷秋柳為名,倒也別有一番風韻。地方雖不大,但這裡的菜卻很有特色,味道不俗。多年來,主人從不打任何廣告,也不刻意宣傳,靠的都是食客口口相傳的口碑。因為生意紅火,來往的食客慕名而來,需提前一天預定,否則即使你乘興而去,恐怕要掃興而歸了。

古城泉畔百年老院:探秘正宗魯菜,濟南王府池子張家大院私房菜!

因為地方有限,只得四間包房待客,分別以院中的百年石榴、海棠以及市花市樹夏荷秋柳為名,倒也別有一番風韻。地方雖不大,但這裡的菜卻很有特色,味道不俗。多年來,主人從不打任何廣告,也不刻意宣傳,靠的都是食客口口相傳的口碑。因為生意紅火,來往的食客慕名而來,需提前一天預定,否則即使你乘興而去,恐怕要掃興而歸了。

古城泉畔百年老院:探秘正宗魯菜,濟南王府池子張家大院私房菜!

既然是私房菜,當然會有幾道秘製,像張家五香肉、泉水雞、荷香排骨都是客人常點的菜品,其中尤以泉水雞最受歡迎。這道菜是用張家秘製的調料先將整隻雞提前入味,經過幾個小時文火慢燉而成,雞肉鮮嫩、鬆軟,雞湯清淡鮮香,配以枸杞,凝神養生,非常滋補。

古城泉畔百年老院:探秘正宗魯菜,濟南王府池子張家大院私房菜!

古城泉畔百年老院:探秘正宗魯菜,濟南王府池子張家大院私房菜!

古城泉畔百年老院:探秘正宗魯菜,濟南王府池子張家大院私房菜!

張家大院內院有一顆石榴樹,數根枝幹從地下鑽出,四散生長,最粗的樹幹直徑近30釐米。據主人說,5月石榴花開時,這棵石榴樹冠大如蓋,幾乎把面積三四十平方米的小院上方全部遮蓋住,夏天樹蔭如瀑,幾乎感受不到太陽的炙烤。樹下也安有一個小桌,天氣暖和時,這裡往往是食客最喜愛的地方之一。試想,與三五好友坐於百年老院之中,品佳餚,談風月,舉頭是百年石榴樹,果大花紅,牆外是王府池子,泉水潺潺,此情此景,那會是怎樣的一番愜意美妙啊!

古城泉畔百年老院:探秘正宗魯菜,濟南王府池子張家大院私房菜!

招牌菜品:糖醋鯉魚、油燜大蝦、爆炒腰花、泉水雞

地址:王府池子街9號張家大院內

網友推薦理由:

①環境不錯,院落式的就餐感,去的話最好提前定,菜品做的很精緻,口味也不錯,就是略貴點。

②風景很好,有泉水,天井裡面一顆老石榴樹幾乎佔滿天空。菜的口味不錯,外地朋友來,體驗濟南口味,不錯!

③在濟南算是很有特點的一家館子了,小院就挨著王府池子,邊用餐邊可以欣賞大爺們的游泳表演。菜的味道也不錯,濟南菜裡非常有代表性的拌苦腸、涼拌藕、荷葉酥魚、爆三樣什麼的,都做的挺好。很適合帶外地朋友來。

④張家先人曾隨著明德王來到濟南,封地於此。興旺時,五進院落,50多間房。

⑤很私密的菜館,在老城區的王府衚衕,古色古香。

歡迎大家關注“美食檔案”,推薦或者討論美食,如果您有好的經驗歡迎評論分享哦!生活壓力大,別忘了用美食來犒勞自己,享受生活從美食開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