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世衛組織的提醒:「缺乏運動」成爲第四大死亡風險因素

来自世卫组织的提醒:“缺乏运动”成为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

癱坐在沙發上吃著薯片,是很多人愜意的享受,健身什麼的早就拋到了九霄雲外。

来自世卫组织的提醒:“缺乏运动”成为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

殊不知,世衛組織卻為他們操碎了心,因為全球有1/4的成年人缺乏運動,這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死亡風險因素。

缺乏運動,全身受傷

世界醫學權威雜誌《柳葉刀》發佈的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全球超14億的成年人缺乏運動,他們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症和癌症的風險更高。

一個悲傷的現實是,多數人每天坐著比站著的時間多。據統計,全球每年因運動不足造成的死亡人數高達530萬。

近年來缺乏運動導致我國的肥胖人口井噴,腰粗、臀粗、大腿粗的“沙發棗核人”非常多見,而這種身材的人群的癌症風險更高。

01

心血管疾病

不愛動的人,血液流動緩慢,壞膽固醇和壞脂肪易沉積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厚厚的粥樣硬化斑塊。

02

糖尿病

缺乏鍛鍊會嚴重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糖尿病發展速度最快的人群之一是年輕人,因為他們不太做運動,大部分時間花在手機或其他電子設備上。

03

老年痴呆症

劍橋大學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缺乏運動是導致65歲以上老人患痴呆症的主要原因,缺乏體力活動可使痴呆風險增加250%。

04

癌症

人體免疫細胞的數量會隨活動量的增加而增加,久坐的人體內免疫細胞減少,會大大增加患癌幾率。

来自世卫组织的提醒:“缺乏运动”成为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

適量運動不僅有助於減輕體重,還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機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有氧代謝,提高人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風險。

專家開出“運動處方”

不同年齡、不同健康狀況、不同興趣愛好的人群,適用多樣化的運動方案。專家提示,運動要控制好強度和時間,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避免“運動過頭”。針對不同人群的特點,我們可以參考以下6張“運動處方”。

01

快步走

快步走適合多數人,可以提高心肺機能,降低體脂率,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適合體質較好的中老年人。

来自世卫组织的提醒:“缺乏运动”成为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

02

馬拉松

經常長跑有利心血管健康,加速新陳代謝,消除多餘脂肪,改善體型。此外,長跑步可以有效減壓、改善抑鬱症。

03

登山

登山運動適宜大部分人群,可改善平衡功能,增強四肢協調能力。放眼青山綠水,可緩解眼部肌肉疲勞,預防近視,放鬆緊張的大腦。

来自世卫组织的提醒:“缺乏运动”成为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

04

HIIT

“HIIT”全稱“高強度間歇性訓練”,是一種進行短時全力、快速、爆發式鍛鍊的運動方法。

在15~20分鐘內HIIT就能達到中低等強度鍛鍊1小時左右的運動效果,對場地及器械無特殊要求,可以用跑步、深蹲、高抬腿等具體的運動方式實現。

05

游泳

游泳可以調節心肺功能、減重塑形。因為水池溫度低於體溫,即使運動量很小也會消耗一定熱量。但是游泳後飢餓感明顯,人們往往會攝入過多的高熱量食物,想通過游泳減肥的人一定要控制好飲食。

来自世卫组织的提醒:“缺乏运动”成为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

06

瑜伽

瑜伽運動自然柔和,適用於不同年齡段。練瑜伽要循序漸進,不要超過身體極限,過度追求柔韌易拉傷。裡面的倒立類動作容易使腦部充血,建議在充分的準備活動和頭部向上的活動之後再練習倒立動作。

一張“微運動”時間表

如果無法抽出整塊時間,生活中的點滴運動也能將身體機能調動起來,這就是“微運動”。

它提醒我們能多動就多動、能少坐就少坐。這裡推薦一張“微運動”時間表,不妨作為參考。

来自世卫组织的提醒:“缺乏运动”成为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
  • 7:00

    給花草澆水、遛狗。

  • 8:00

    上班用步行、騎自行車替代乘公交或開車。

  • 9:00

    在低樓層工作的人走樓梯代替電梯。

  • 10:30

    去稍遠的飲水機倒水或使用打印機;每隔45分鐘~1小時起身活動,去洗手間或伸展身體;站起來進行一些閱讀工作。

  • 12:30

    午飯後在辦公區附近散散步再回辦公室。

  • 14:00

    午休後,起身活動,或整理辦公桌再開始工作。

  • 17:00

    下班路上,提早一站下車,步行回家。

  • 18:00

    超市購物代替網購;把車停到稍遠的停車場,多走路。

  • 20:00

    陪孩子到樓下或戶外玩耍;做做家務、打掃屋子等。

来自世卫组织的提醒:“缺乏运动”成为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