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授獎辭及獲獎感言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授奖辞及获奖感言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授奖辞及获奖感言

授獎辭

湯養宗持續探索寫作的難度,在《去人間》中,對精神的持續砥礪,對生活的智性勘問,對事物隱秘結構打開方式的綜合運用,對字詞的反覆掂量,都證明他的詩歌在修辭技藝、精神內質上的不斷更新。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授奖辞及获奖感言

湯養宗

獲獎感言

學習詩歌寫作40年,終於相信,詩歌是我這輩子可靠的依靠。一個詩人,他在文字中自己培養起來的敬畏與責難,敘述中的蒼涼與孤單,征服化解文字的技術難度,還有他要通過文字傳達出來的獨立氣度,都是值得與這個世界較真的。這種較真,讓他感到從艱苦卓越中爭奪來的一切都是真正不可侵犯的。他用心喂大了這一切,這一切又反過來偷偷養大了他生命裡的尊嚴。

一代又一代的詩人秉持著自己的寫作品性,積攢自己的寫作意識與技藝,與光陰為敵,鐵心認定自己的要與不要,反覆比較著寫作取捨上的確認與維護。這當中所經歷的都是寂寞的功課,他在冰涼的技藝中用掉的都是他內心無法與人證實的爐火。對於詩歌寫作,也相當於一場苦戀,你總是拿自己的自以為是,當作天大的事,永懷痴夢,又心有不甘。而你也是幸運的,你成了少數幾個得知這場秘密苦樂的人。想一想,我們所從事的寫作是多麼的難以信任,但又是它緩解了一切的痛。如果沒有這場痴迷,我們又能向誰要到這種安慰?

我們幸好有了這個癖好,它使我們活得有了方向,懂得了什麼叫可能。我有一句話叫作:詩歌給了我這輩子一事無成的快樂。這是真的。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授奖辞及获奖感言

授獎辭

杜涯的《落日與朝霞》,探索心靈與自然、生命與萬物之間的微妙關聯所構成的廣袤的“生活的銀河系”。她的詩風既有落日的沉鬱,也煥發著朝霞的希望;既有低頭垂淚的困頓,也有深深的虔誠與感恩。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授奖辞及获奖感言

杜涯

獲獎感言

30多年來,我從詩歌裡獲得了許多:詩歌教我愈來愈純正、善良、寬容、向上,在我心情低沉時給我溫暖和力量,在我生命灰暗時讓我看到光明和希望,並且藉助詩歌的翅膀,我一次次地從現實生活的掙扎、黯淡、從有限的存在中脫出、飛離,抵達了夢想。詩歌必須是純正、向上的,必須是高貴、高尚的,這乃是詩歌的本原、最初的本質所規設、所決定、所要求的。事實上,我相信詩歌並非自有人類而誕生,自宇宙誕生之時,詩歌,或者說“詩性之光”,就已經在宇宙中存在了。宇宙誕生之時,星雲際會,物質相逢、相擁、碰撞,千億的恆星相繼誕生,假如當時有一個人能夠放眼望去,會看到宇宙中自近至遠都充溢著年輕、光明、希望,充溢著美和善,充溢著一種純正、向上的力量,總之,充溢著一種“詩性之光”。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授奖辞及获奖感言

授獎辭

胡弦的《沙漏》具有疼痛和悲憫的氣質。他善於在詞與句的聯繫中發現精妙的詩意,深邃的經驗融入和對現實、歷史、時間的複雜省思,使文本富於理趣,觸摸到世界的深處。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授奖辞及获奖感言

胡弦

獲獎感言

生活的秘密總是無窮無盡,並會自然而然地被轉換成情感秘密,旋律一樣穿過詩行,使得眼前的風俗畫面成為富有魔力的心靈回聲,並賜予我們一種拯救般的抒情語調。由此,一個人寫詩,可能既非在深刻思考,也非對語言的警覺與感知,而是一種古老的愛戀。愛,使他在質樸的聲音中,尋找那種歷久彌新的知覺,從而給所愛之物以別樣的觀照。我們曾是饒舌的人,但一切都變得更強烈了,說了很多以後,終於發現了自己沉默的屬性。眾多的修辭,竟不如鳥兒那呱的一聲來得有力。我還聽不懂鳥鳴之間的情感差異,甚至聽不懂穿過樹林的風聲。生活有種嚴厲的幽默,類似寫作者的孤獨。樹林看上去平淡無奇,但詩人願意做個親密的知情者。是的,即便你寫下了整個樹林,可能仍沒有一棵樹願意真正出現在你的詩行中。詩,只能在精神領域深處尋求那異樣的東西。當詩人直面其所處的時代和精神,挖掘並整理它們,他會意識到,這事兒,的確不能交給其他人來處理。

因此,沙漏的意思是,我們渴望留存的,可能是首先要被漏掉的。它像細沙一樣通過時間的窄門,漏到了另一個地方,彷彿那裡是時間之外的某個地方,它停在那裡,等候回來,等候重新對生活進行更有價值的介入。這也正是詩歌存在的理由。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授奖辞及获奖感言

授獎辭

陳先發的詩集《九章》具有結構上的整體性,在濃郁的現代感性中融和了格物致知的古典眼光,將對山水、人物、社會、世情的細膩體悟,一次次凝聚為詩性的光芒,帶給讀者思辨之力、遨遊之感。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授奖辞及获奖感言

陳先發

獲獎感言

對我來說,寫作既是在不斷地喚醒自己,也是在觸碰無窮的他者之心。人心是很容易昏睡過去的,在醒著的時候會睡過去,在毫不自知中會睡過去,在生存的各種妥協與各種慣性中會睡過去,在榮譽的獲取中會睡過去,所以需要不斷地喚醒自己,需要對這一切保持足夠的警覺與省察。

無論是在相對隔絕的農耕時代,還是在信息過度堆積的今天,無論是哪一種體裁的寫作,保持一顆遊於萬物的心真正地醒著,都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忠實真誠的寫作勇氣才會到來,敏銳機警的語言觸角才會張開。

一顆葆有良知的、在語言實踐中永遠醒著的心,是萬古長新的。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授奖辞及获奖感言

《高原上的野花》

授獎辭

張執浩的詩歌寫作遵襲著中國詩歌有感而發的古老傳統,在日常性中探尋人性乃至神性。他的《高原上的野花》,寫作的姿態和向度誠懇、肅穆、別開生面,風格樸素、清潔、自然而然。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授奖辞及获奖感言

張執浩

獲獎感言

一個詩歌寫作者首先應該是一個對自己的音色、音域具有把握能力的人,只有具備了這種自覺,他才不會人云亦云,才有望在嘈雜的人間發出屬於自我的獨特的聲腔。而所謂的辨識度,首先就源於寫作者的這種自我認知度。於我而言,幾乎每一首相對成功的詩作,都是反覆訓練的結果,只有在找到了獨屬於自己的語調之後,我的寫作才能繼續下去。

在我看來,一首好詩應該發出召喚之音。這聲音也許高亢,也許低沉,也許清麗或者沙啞,但它必須能夠釋放人之為人的天性,以及我們在人世間反覆掙扎的活力、渴望和熱情。因此,我一直力圖把自己寫作的著力點,放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司空見慣的人與物身上,在一次次聚焦他們的過程中,獲得最貼近我們生活真相的現世圖景。如果我真的能夠像西班牙詩人阿萊克桑德雷一樣“內心懷著團結人類的渴求”,那麼,我就覺得我至少不再是一個孤單的個體,而是一個能夠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坦然呈現給這個世界的人,而我發出的聲音也將源自一具真實的血肉之軀,真誠、勇敢,帶著我天然的胎記,迎來明心見性的那一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