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閩寧鎮的巨變

二十二載夙興夜寐,二十二載點石成金。

這就是位於賀蘭山東麓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一個從“幹沙灘”變成“金沙灘”的特色小鎮。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這裡,被當地的貧困狀態震撼了,下決心推動福建和寧夏開展對口幫扶。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這裡視察,看到當地發生的巨大變化,他高興地說:“看到你們開始過上好日子,臉上洋溢著幸福,我感到很欣慰。”

二十二年過去了,閩寧鎮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

人口從8000到6.6萬人 戈壁灘建成特色鎮

百川朝海,流行不止。

改革開放初期,一些西海固貧困群眾離開祖祖輩輩居住的大山,自發搬遷到閩寧鎮這片戈壁荒灘上,開始新的生活。

有組織的易地搬遷扶貧始於上世紀90年代。1990年10月,玉泉營和玉海經濟開發區兩處吊莊移民點相繼成立,組織西吉、海原兩縣貧困群眾搬遷到這裡。

1991年9月,第一批400多戶移民開始搬遷,標誌著吊莊移民工作正式拉開了序幕。

「改革开放40年」闽宁镇的巨变

上圖為閩寧鎮建設初期的資料照片;下圖為現在的閩寧鎮原隆村全貌

1997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提議福建和寧夏共同建設生態移民點,以福建、寧夏兩省區簡稱命名為“閩寧村”。

2001年5月,西吉縣玉泉營開發區(含閩寧村)更名為永寧縣閩寧經濟開發區,2002年1月,經銀川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閩寧鎮。

2003年7月鄉鎮機構合併時,玉海經濟開發區併入閩寧鎮。

2005年村級組織合併,閩寧鎮原來的12個村合併為5個村,分別是園藝村,木蘭村,武河村,福寧村,玉海村。

「改革开放40年」闽宁镇的巨变

上圖為閩寧鎮建設初期的學校;下圖為現在的閩寧鎮黃夷小學的學生在操場上踢球

2012年5月,閩寧鎮又陸續搬遷安置了固原市原州區、隆德縣13個鄉鎮的移民1998戶,成立了原隆村,所轄行政村增長至6個,全鎮人口規模達到6.6萬人。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這裡彰顯。如今,閩寧鎮公共服務設施完備,在全區農村率先實現村村通寬帶、通硬化路、通自來水,建成鎮內“四縱五橫”、外連省道高速的交通網絡。在福建省的援助下,建成了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一批設施,實現村村有小學、有衛生室、有文化活動中心、有民生服務大廳。全面實行棚戶區改造,推進改水、改廁、改廚“三改”工程,移民群眾戶戶都用上太陽能,20%的農戶用上了水衝式廁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治理,人們徹底告別了過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的歷史。

人均年收入從500元到1.2萬元 群眾生活發生質變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初期,搬遷到這裡的人們依靠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自給自足,解決了吃飯問題。

1997年7月15日,閩寧村成立的奠基儀式開啟了閩寧鎮居民脫貧致富的新時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閩寧兩省區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下,閩寧鎮立足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探索建立政府引資、企業主導、社會參與的產業發展新機制,探索出一條“造血扶貧”的道路,全鎮移民群眾人均純收入由1997年的500元躍升至2017年的近1.2萬元,增長了20多倍。

「改革开放40年」闽宁镇的巨变

上圖為閩寧鎮建設早期開發建設者的住房;下圖為現在的村民農家小院

精準才能實現真脫貧脫真貧。家住固原市隆德縣關莊鄉的何麗霞,2016年搬到了閩寧鎮,成為了原隆村村民。2017年,何麗霞靠種香菇就賺了4萬元。同時,她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身份,也讓她享受到“4+1+1”精準扶貧政策,即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託管4頭肉牛,年分紅8000元;每戶分配1棟光伏大棚用於種植經營,年收入1萬元;實施分佈式光伏電站項目戶均年收入1萬元,領取分紅2.8萬元。何麗霞和其他建檔立卡貧困戶一樣,在《脫貧申請書》上籤了字,永遠摘掉了40多年的“貧窮帽”。

「改革开放40年」闽宁镇的巨变

上圖為閩寧鎮早期建設者在耕種;下圖為現在的村民在大棚內打理盆栽百合

按照2014年貧困人口識別建檔國家扶貧標準線和“兩不愁三保障”標準,閩寧鎮共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1640戶7039人,貧困發生率13.5%,閩寧鎮6個村被列為貧困村。截至2017年底,全鎮建檔立卡戶實現脫貧退出1531戶6553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9%,6個貧困村全部符合貧困村脫貧出列條件,2017年6個村村集體收入達到233萬元。

生產總值5.7億元 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發展才是硬道理。

在移民搬遷之初,閩寧鎮主要開展以傳統種養業為主的小農生產,基本保障了貧困群眾的吃飯穿衣問題。

「改革开放40年」闽宁镇的巨变

上圖為閩寧鎮建設初期群眾在進行農田基礎建設;下圖為現在的立蘭葡萄種植基地

1996年5月,在中央“兩個大局”戰略指引下,福建與寧夏建立扶貧協作對口幫扶關係,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親自擔任福建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拉開了閩寧對口幫扶協作的序幕。1997年4月,習近平同志專門到閩寧鎮訪貧問苦、視察調研,看到這裡開發建設的美好前景,提出“兩年建成、三年解決溫飽、五年脫貧”的發展目標。

從此,閩寧鎮開始大規模地興修水利、整理土地、引黃入灘,開啟培育發展特色產業的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閩寧鎮駛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一批水電路基礎設施和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建成投用,菌草、黃牛、葡萄、勞務四大產業初具規模,建成閩寧扶貧產業園、閩寧產業城兩大園區,形成了“特色種植、特色養殖、光伏產業、旅遊產業、勞務產業”五大主導產業格局,為移民群眾致富奔小康創造源頭活水。

截至2017年底,閩寧鎮註冊各類農產品商標48個,培育寧夏著名商標2個(覽翠、曉鳴)、自治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中糧長城酒莊、德龍酒莊、壹泰牧業、曉鳴禽業、青禾農牧),全鎮生產總值達到5.7億元,實現了由最初的傳統種植到現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改革开放40年」闽宁镇的巨变

上圖為閩寧鎮建設初期農民用黃土壘成的羊圈;下圖為現在的萬畝奶牛園內景

閩寧鎮因扶貧而生,為脫貧而建,自誕生之日起,血脈基因裡就植入脫貧致富的希望。閩寧鎮從無到有、從窮到富,見證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巨大成就,探索出了易地搬遷扶貧的新路子,成為中國特色開發式扶貧的一大創舉和成功典範。(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馮國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