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醫農業」思維及技術方法創新海參產業發展模式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農耕文明,農業始終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當前,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戰略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並努力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意義十分重大。

海參屬於無脊椎動物,棘皮動物門海參綱。大約在距今6億年前出現在地球上。海參列海洋八珍之首,歷來是補益佳品。據《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海參味甘鹹,補腎益精髓,攝小便,壯陽療痿;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海參體內富含蛋白質,海參多糖,海參皂苷,海參活性肽,精氨酸,牛磺酸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還具備強大的再生能力,其活性物質也成為研究的熱點,可能成為治療威脅人類健康的新型藥物。

而在海參產業中,也存在著諸如藥物濫用、苗種退化、環境風險大等問題;如果解決這些問題以促進海參產品更快更好更規範的向前發展成為海參養殖業、海參產業亟需面對的課題。

中醫是以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為哲學基礎,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的科學體系。中醫以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去認識自然、認識生命。所謂“中醫農業”,就是將中醫原理和方法應用於農業領域,實現現代農業與傳統中醫的跨界融合,優勢互補,集成創新。“中醫農業”可為農產品產地水、土、氣立體汙染綜合防控和改善產地環境,促進動植物健康生長,保障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探索一條我國乃至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中醫農業”將成為中國特色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我國水產養殖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參養殖期、產業特點和發展理念與中醫農業有密切的聯繫。運用中醫農業思維模式,對海參產業的育苗養殖加工,全產業鏈控制上進行應用,勢必會對海參產品發展帶來全新的理念和發展思路。

一、中醫農業的重要性

中醫不僅能醫治人類的疾病、保障人類的健康,而且其原理和方法對所有動物乃至所有植物都有醫治病蟲害、促進健康生長的作用,並能有效地改善農產品產地環境和質量。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在相關研究與實踐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許多成果和經驗。加大中醫原理和方法在農業上的應用,加快發展“中醫農業”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目前在很多地方,化學藥劑的使用給農業生態系統造成了很大破壞,這也給中醫藥農藥在農業上的應用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例如,由於連作大棚蔬菜面積的不斷擴大,蔬菜生產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危害蔬菜生產的蟲害、病害也越來越嚴重,病蟲害的抗藥性越來越強。在這些地方,就迫切需要施用中醫藥農藥進行綠色防控。同樣在海洋養殖領域,為了增加經濟效益,減少成本投入,亦存在著病害越來越厲害,藥物用量越來越大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對於人類的健康也有潛在的嚴重傷害。

“中醫農業”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系統性,即著重農業生態系統以及生物體各部分的內在聯繫,這是農業內部保持各組成部分之間相對穩定和諧的本質要求;二是綜合性,即形成多方面、多層次的複合效應,也就是通過綜合的手段,達到綜合的效果;三是整體性,即作用範圍是整個的、全部的,強調覆蓋所有生產單元和種養循環鏈。

總的來說,“中醫農業”可以在農用藥物、飼料和肥料三個領域廣泛應用,即利用中醫原理和方法將動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元素和天然礦物元素製成農藥及獸藥、飼料和肥料。

諸多研究和實驗證明:利用中草藥、微生物等製成的肥料、農藥和飼料,既改善農產品的產地環境,又保障農產品的優質高產。例如:有研究證明一些功能性微生物菌肥,能有效的促進作物根系發育,具有很好的改良土壤板結的作用。菌種繁殖過程產生大量的多種活性強的代謝產物,還能與土壤中的農藥殘留及重金屬產生螯合物,使其不被植物所吸收,有利於解決農產品重金屬超標問題。另有研究證明,從多味中草藥萃取的生物製劑,不僅可以補充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和活性物質,而且可以為植物提供全程保健和病蟲害有效防治,可以取代化學農藥、化肥的使用,逐步改善土質、水質和生態環境。又有試驗證明,利用發酵提取技術,萃取中草藥物質作為肥料元素,製成生物肥料,既能使糧食作物顯著增產,又可有效提高糧食品質。還有試驗證明,採用複合中藥生物飼料,結合動物生長需要,既可解毒排毒,又可均衡營養喂料,效果十分明顯。另外,中草藥植保、動保產品可有效取代化學農藥(獸藥),為動植物提供病蟲害綠色防治。

二、海參產業符合中醫農業的發展理念。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海參以其特有的營養價值和滋補價值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消費群體不斷擴大,年產值已超過500億元,海參產業,超越傳統的蝦蟹等產業成為單品價值最大,利潤最高的漁業品種。

海參養殖業的發展有賴於優良的品種,潔淨適宜的水體環境,現代海洋牧場的環境,魚蝦貝藻等共生生物及天敵的自然生存,養殖技術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通過調節單因素、使多因素聯動,從自然環境內部對海參生長境況進行改善,使得環境內部和諧共生,符合中醫農業的發展理念及思路。

中醫農業注重生態系統以及生物體各部分的,內在聯繫,倡導保持農業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相對穩定與和諧,具有系統性,綜合性,整體性的特點。中醫農業著重農業生態系統以及生物體各部分的內在聯繫,這是農業內部保持各組成部分之間相對穩定和諧的本質要求;中醫農業力求形成多方面、多層次的複合效應,也就是通過綜合的手段,達到綜合的效果;中醫農業作用範圍是整個的、全部的,強調覆蓋所有生產單元和種養循環鏈。

海參產業與中醫農業,都倡導自然和諧,不斷提高海參產業的生態效益,服務效益,給人類提供新鮮美味的營養產品,也為海參產業發展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思路和途徑。

三、運用中醫農業思維,提升海參產業的生產水平。

我國近年來海參產業發展較快,但是海參養殖,產品加工,市場銷售等環節缺乏標準體系。海參產業大而不強。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海參養殖技術不規範。過度使用抗生素、消毒藥物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海參的產成率,但是對於生態環境的破壞是長久的,作為生物鏈頂端的人類食用此種類型的海參之後,不僅不會對身體有滋補作用,反倒對身體有害。二,海參育苗創新能力不足,無法獲得高質量的育苗,造成先天不足,海參苗種退化嚴重;海參苗種篩選指標單一,只憑借外在產品形態進行親參的選擇,缺乏對抗逆性等指標的考查,也是造成海參苗種退化的原因之一;三,生態環境的脆弱及不佳的生長環境,造成抵禦環境風險能力不足,一旦出現大量降雨或氣溫變化即會對海參產業造成毀滅性衝擊。四,海參產品,品種單一,形態初級,附加值低。五,生態養殖推廣力度小。這些問題不僅限制著海參產業的發展,對海洋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

中醫不僅可以治病救人,增進人類健康,其原理和方法對所有動物乃至植物都具有抑制疾病、促進健康的作用。中醫農業注重整體協調,強調全產業鏈,運用綜合手段,達到綜合的效果。中醫農業思維能極大地提升海參產業生產水平。

四、幾點思考和建議:

運用中醫思維,從影響海參苗種、生長、環境、加工的多個方面入手進行改善和調節,從而達到和諧自然、穩定長期發展的目的。

1、運用中醫藥配伍原理,生產海參養殖用藥物,餌料,養殖環境調節劑,促進健康養殖。

目前養殖海參需要在投放苗種前對池塘進行消毒。容易造成消毒劑殘留,不便於徹底清除;海參餌料配置缺乏標準,不利於滿足海參營養需求;海參的生長需要合適的水體條件,對於水溫、pH值、溶解氧含量、鹽度等均有嚴格要求。

悠久的中醫理論,在《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中,均有記載了大量的中醫方法治療疾病。利用中醫原理及方法,將動植物及其他生物元素和天然礦物元素研製成,促進海參生長、防止疫病、提高海參自身免疫力及對環境耐受力的營養物質及藥劑配方,使其恢復到健康生長狀態,減少有害生物的侵害,提高抗病力和調節其健康生長,能增強海參的抗逆性,達到優質、高產成率的目標,連續使用不會產生抗性,不破壞生態環境。從而實現生態養殖,減少藥物殘留,綠色防控的目的,減少藥物投放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及在生物鏈中的蓄積,從根本上杜絕藥物在生態鏈中的傳遞。

2、遵循中醫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科學進行海參養殖。

中醫強調有機體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順應自然變化,對海參養殖進行科學管理。採用多種養殖及混養,採取自然資源保護利用,海區投石和人工礁石,改善養殖環境。遵循生物多樣性,改善水域中生態群落結構,優化食物鏈,保持水體生態平衡,保持漁業經濟更持續發展。

實現生態養殖,改善養殖環境的養殖結構,使養殖環境成為能夠自我調節的生態系統,是環境與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藉助多種生物體自身純天然的生物降解、合成、富集和沉積作用等,轉化形成綜合營養素體系。海帶、扇貝、海參立體養殖,為貝、藻、參的生長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起到互為助生的作用。不僅可以利用水體,提高單位面積水產品產量,而且可以綜合利用養殖器材,降低生產成本。

大面積單一生物養殖是造成病蟲害和海洋養分失衡的主要原因。通過複合養殖,既不影響養殖操作,又可以實現海洋生物多樣化並提升海洋系統功能,從而達到減輕病蟲害、自然恢復海洋的目的。尋找適合海參共生的生物群體進行復合生態養殖,在收穫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會對海洋生態環境進行修復,為海參產業的持續發展創造一個適宜的健康生態環境。

3、加強海參產品研究,提供更便捷,營養保健功能更強的產品。

海參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海參中除含有海參皂苷外,還含有海參特有的酸性粘多糖、海參膠原蛋白兩大成分。並富含精氨酸,牛磺酸等補益成分。食用海參可以全面快速補充人體所需營養。增強免疫力,改善性功能。加強產品創新,推出更方便實用的海參產品,深入開發海參成分,積極探索中醫藥資源餌料,從根本上增強海參的藥用價值,打造出更適應環境,更利於人體健康的,保健功能更強的海參產品。

4、利用中醫理論,打造全產業鏈的海參產業提質工程。

利用中醫理論和方法,構建育苗,養殖,採補,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的海參產業工程。重點開展養殖和深加工的技術研究和推廣,海參養殖環境風險防範,優質海參養殖基地示範推廣,海參產品的質量評價體系,海參養殖可持續發展戰略。育苗方面通過蝦池(池塘)育苗加微生態製劑的使用,使海參苗種更好適應自然環境,增加抗逆性及環境波動耐受力。養殖方面,可以通過選擇在海底沉積礁石或者地籠的方式,增加海參躲避敵害及惡劣天氣等途徑,保證海參存活率及產成率。

5、利用中醫農業技術、打造海參生態品牌

黨的十九大要求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提供優質生態產品離不開品牌建設。隨著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品牌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當前,深入開展質量品牌提升工作,是實施以質取勝戰略、推進質量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促進生態食材發展、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徑;是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改善民生福祉與社會福利水平的內在要求。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經濟收入、消費能力也不斷提高,食品的安全已經成為大家特別注重的問題,對生態食材的追求越來越迫切,生態食材的價值將會迴歸更高的消費層面,將會超越有機食品和綠色等食材的價值,而被消費者所認可和期盼。遼寧省首批特色小鎮興城市徐大堡海參小鎮自然資源稟賦優越,海岸線長,海域遼闊,獨特的自然條件和攔海大壩所形成的地理環境為海產品養殖創造了條件,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目前海參產業已形成規模,現從業人員近千人,海參放養面積達 5萬餘畝,其中深海放養面積達3萬畝,圈養殖面積達 2萬畝,年產鮮海參1000萬斤,產值達5億元。徐大堡鎮現有海參育苗室100萬立方水體,從事海參養殖、加工、銷售、育苗的企業達60多家。2014年10月被授予“遼寧海參之鄉”的稱號。隨著徐大堡鎮海參產業鏈不斷延伸,徐大堡正在向深加工和品牌化方向發展,其中,興城德豐大地生態產業有限公司利用中醫農業技術和方法,著力打造興城海參中華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原產地和生態食材品牌,推進徐大堡鎮的德豐大地田園綜合體項目和海參特色小鎮的建設,促進徐大堡成為遼寧省乃至全國的鄉村振興典型,為徐大堡海參品牌提升做出新貢獻。

1. 章力建:中國農科院原副院長,研究員,博導。

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2. 宋濤: 中國醫藥物資協會副會長。

北京壹橋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3. 孫建:全國康養產業委員會副主任

全國生態食材評定中心榮譽主任

4. 朋樂平:北京壹橋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