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鴿」到「山竹」:一座在颱風中成長的城市

從“天鴿”到“山竹”:一座在臺風中成長的城市

(上)經過一天一夜的清理,珠海情侶路恢復通車,美麗依舊。

(中)9月16日晚,颱風剛剛過境,武警珠海支隊的官兵冒著風雨在人民東路清理垃圾。

(下)9月15日,颱風臨近,11000多名建築工人轉移到珠海國際會展中心。

從“天鴿”到“山竹”:一座在臺風中成長的城市

港珠澳大橋扛住16級颱風考驗,安然無恙。

從“天鴿”到“山竹”:一座在臺風中成長的城市

珠海市婦幼保健院產房裡,護士們正悉心照顧新生的“山竹寶寶”。通訊員供圖

從“天鴿”到“山竹”:一座在臺風中成長的城市

16日中午,為值守珠海大橋,珠海市5名交警狂風中手挽手執勤。受訪者供圖

9月18日,清晨的情侶路,陸續有市民來到海邊晨運。一對騎自行車的情侶,被美景吸引停下,取出手機拍日出。 如果不是還有折斷的護欄倒在路旁,很多人或許想象不出,在16日傍晚登陸的颱風“山竹”的襲擊下,這條標誌性的海濱觀光路曾面臨巨大的考驗。 一年前,颱風“天鴿”過境的場景歷歷在目。在“山竹”來臨前,不少市民心有餘悸。事實證明,在這場從防禦就“錙銖必較”的較量中,珠海經受住了考驗。“山竹”登陸前幾天,珠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郭永航,市委副書記、市長姚奕生組織召開了多次會議,全面部署防禦颱風工作。全市各個機關單位和防風搶險一線人員停止週末休息,連續奮戰,隨時待命,守護著這座城市的安全。 據不完全統計,防禦“山竹”期間,珠海共轉移臨險人員108059名,全市漁船100%回港避風,開放避護場所276個,安置人員69641人,有效降低了颱風過境時的風險。 如今的珠海街道,“山竹”帶來的傷痕快速癒合;村莊裡,村民恢復日常勞作;園區中,企業復產加快推進。連日來,南方日報記者走進大街小巷、社區村居,還原“山竹”掠過珠海的48小時。

本版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吳志遠 林鬱鴻 董謙君 梁涵 黃鶴林 何麗苑 潘曉晨 曹丹齡 見習記者 劉豔婷 鄭慧梓

本版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關銘榮(除署名外) 統籌:高靜寧

9月17日

復 原

徹夜未眠通宵救災復產

颱風過境後的第二天早上,情侶路石花東路口至拱北口岸路段正式解除封閉,意味著這條最美沿海公路全線恢復通車。

沿著這段最後恢復通行的路段北上,在九洲港口岸附近,17日10時許,一群身穿馬甲、推著小推車、拿著掃帚的志願者和口岸員工,正奮力清理剩下的少量積水和雜物。“目前口岸設備檢修已經完成,九洲港碼頭已恢復正常運行。”現場工作人員說。

在“山竹”肆虐之時,市三防辦的監控上顯示,受海水倒灌影響,該口岸的停車場處水浸十分嚴重,水位最高已將車身淹沒一半。然而17日上午,口岸不遠處的吉蓮市場很快恢復了正常,記者在市場看到,前來買菜的市民絡繹不絕,蔬菜攤、生鮮攤、滷菜攤……各個攤位上已擺滿了食材,九成以上攤位開始正常營業。

“我們一早就來市場開業啦!這次颱風對我們造成的損失不大,所以我們開工很順利!”蔬菜檔主李阿姨高興地說。在生鮮攤位上,厚厚的冰上正擺放著各色海鮮產品。“很新鮮的,我們一早去拿的貨。颱風過後,生鮮的拿貨價還是會貴一點,所以售價也會漲一點。”正在往攤位上擺放海魚的王叔說。

商鋪、市場重新營業,市民復工,企業也開始復產了。“山竹”走後,僅過一夜,珠海這座城市便迅速恢復元氣。這背後,是珠海人傾全城之力搶險救災、奮戰一線的成果,是通路、通電、通信、通水“四通”迅速恢復給予的保障。

當天,記者驅車行駛在珠海主幹道九洲大道上,道路暢通、路面乾淨、綠化整潔,很難看出,這裡前一日曾遭受“山竹”的猛烈侵襲。附近的景園路、園林路等,倒伏的樹木已被清理在側,通行也未受到影響。

而這一切,正是得益於武警、消防、環衛工人等人員一夜不眠的救災搶險。多方合力之下,水陸空交通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裡基本恢復正常:17日6時50分,珠海機場恢復運營;12時,全市主要道路基本恢復正常通行,公共交通重新開啟;14時50分,廣珠城際恢復運行,第一趟車開出;18時,九洲港至香港市區航線恢復正常;拱北口岸、橫琴口岸、珠澳跨境工業區專用口岸也於當日全部恢復通關,通行人員均可隨到隨檢。

同樣受到影響的還有供電系統,16日23時,“山竹”過境不久,金灣供電局平沙所運維班師傅歐列堅接到任務,到一處電箱進行轉電操作。風雨還在持續,歐列堅用撿來的樹枝探路,深一腳淺一腳地涉水走到箱體前,當他合上開關的那一刻,遠處居民樓裡燈光亮起。

次日凌晨,像歐列堅一樣迅速投入搶修的供電人員有892人,還有60臺應急發電車、135臺搶修車,他們兵分多路,第一時間投入到現場勘查和搶修工作中。數據顯示,受颱風影響,珠海全市供電線路停電49條、跳閘126條,影響用戶51867戶,佔比4.28%。其間,珠海供電局共計約2000千名供電人員、24臺應急發電車投入搶修。截至18日20時,珠海受影響用電用戶已全部覆電。

與搶修的供電人員一道,珠海移動、珠海電信、珠海聯通等主要運營商也迅速投入搶修,到17日晚,全市移動無線網絡覆蓋率已達98.2%,接通率99.9%。同時,修復了96%受影響的家庭寬帶用戶業務,網絡質量已基本恢復到颱風前水平。此外,全市供水也於18日上午全部恢復。

9月16日

較 量

各行各業加入搶險救災隊伍

城市迅速復工復產復市背後,是珠海人萬眾一心、積極抗災的決心和魄力。一幕幕眾志成城的抗災救災故事,在臺風登陸的24小時裡,不斷上演。

16日深夜,靜寂溼冷的珠海街道上,出現了一群忙碌的身影。此時,距離“山竹”登陸才幾個小時,武警珠海支隊400多名戰士便立即投入到緊張的救災行動中,對城區主要道路進行清障。不到24小時,連夜奮戰的官兵們已清理道路60多公里,清理倒伏樹木枝葉共裝車160餘輛,清理淤泥5000多平方米,保障了路面出行安全。

“中心街12號403房,有位79歲老人和其老伴行動不便,他們家陽臺有斷裂危險,請快來支援!”颱風登陸當天13時許,珠海陸地陣風已達10級,香洲公安分局東風派出所民警劉夢華卻必須迎風出動。終於,經過一番艱難救援,兩位老人成功脫險,連連向民警表示感謝。

兩個小時後,近海風力達到了13級,沿海路段海水漫溢,珠海消防特勤一中隊8名救護人員卻顧不上危險,到情侶南路龍洲灣近海處的一煤氣營業點,手挽手連成“人牆”,護送因海水倒灌被困的人員安全離開。

出動警力8100餘人次、車輛3100餘臺次,協助轉移安置群眾10.8萬餘名,救助受災群眾2.2萬餘人……珠海公安成為迎戰颱風的主要力量之一。截至颱風結束時,珠海全市未接報因風災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和違法犯罪案件。

除武警、公安外,同一時間,來自政府和民間的強勁力量也注入到抗風一線。

颱風期間,珠海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出車129次,救治患者125人;颱風遠離當晚起,市政和林業局928名一線搶險人員投入清障搶險,高空車、吊車、鉤機、剷車、壓縮車、橡皮艇齊齊上陣;另外,來自市城管執法局數百名執法人員及協管人員也立即行動,投入到救災的第一線。

從市到區再到鎮,黨委政府迅速行動起來,市民、企業員工、志願者等紛紛加入搶險救災的隊伍中。

9月15日

防 御

逾萬名工人提前安置在避護點

在不少市民的印象中,“山竹”過後的第一天,珠海很快便恢復了颱風前的狀態。而這一切的背後,與珠海充足的防禦措施有著密切的聯繫。

15日晚至16日,郭永航、姚奕生等主要領導一直坐鎮市三防指揮部,對防風工作進行全方位的部署指揮,確保全市防風有力有序有效開展。面對威力巨大的“山竹”,郭永航強調,要舉全市之力做好防災抗災工作,最大程度減少災害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姚奕生強調,在“四停”期間,要確保所有群眾都處於安全的避風場所內,不讓一名群眾身處險境。

事實上,就在臺風襲來的前一天晚上,珠海市迅速啟動防風I級應急響應,全市範圍內停工、停業、停市、停課。颱風登陸當天,全市主要道路和橋樑實施封閉,機場港口全部停航,公共交通全面停運;珠澳間三個主要口岸及時關閉,這也是十多年來的第一次。

在確保戶外“車不上路、人不出門”同時,全市276個避護場所全部對外開放,共安置了69641人。15日下午,記者在金灣第一小學安置點看到,學校的體育館內已鋪滿了米黃色的涼蓆,角落裡堆放著一人高的救災物資。工作人員介紹,對比去年“天鴿”,今年提前一天就安置好避護人員,庫房的食物貯備也都已經到位。而在珠海國際會展中心這個全市最大的避護點裡,有超萬名附近各大工地的建築工人趕在臺風登陸前連夜入住。

除此之外,颱風來臨前,全市4048艘漁船100%回港避風,3497名漁排作業人員100%上岸避險;關停工地872個,關停海濱泳場、沙灘、景區景點36個;落實108059名臨險人員100%轉移,有效降低了颱風來襲時的風險。

■救援故事

最美“逆風者”:溫暖之光穿透暴風驟雨

16日傍晚,颱風“山竹”登陸江門台山,也為珠海帶來狂風暴雨,多處發生海水倒灌、水浸。災害面前,珠海人眾志成城,團結一致迎戰颱風。

頂著狂風,消防官兵徒步解救14名被困群眾;迎著驟雨,醫生為急診病人出診;供電搶修人員深夜分秒必爭,為快速覆電趟水而行……

這些群體的故事發生在我們身邊,這些故事也必然會走入我們心裡。當新生的啼哭穿透暴風驟雨時,如同黑夜裡那一盞盞亮起的燈,讓人們的心裡充滿溫暖和感動。

他們,是這座城市的“最美逆風者”。

9名“山竹寶寶”出生用堅守演繹生命傳遞

“哇——”16日下午3時20分許,當響亮的啼哭聲從產房裡傳出時,彭婧疲憊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她成功從一位準媽媽升級為新手媽媽。此時,珠海狂風大作,醫院的門窗被吹得嗡嗡作響,愈來愈近的“山竹”顯現著它的威力。彭婧說,“有他們在,即使外面再大風雨,我也感覺很安心。”

病房裡,剛出生的寶寶被醫護人員細心地放入嬰兒車裡,寵愛地稱呼這名新生兒為“山竹寶寶”。“今天,醫院裡一共有8名產婦生了寶寶,其中還有一對雙胞胎呢!”珠海市婦幼保健院產房護士長黎秀珍高興地說,看著這些“山竹寶寶”順利平安地降臨,所有值班的醫護人員也十分感動。

新生與希望總能帶來力量。正在產房裡待產的宗西感嘆道:“太可怕了!我都不敢靠近窗戶,害怕大風會把玻璃吹碎砸到人。”作為一名準媽媽,面對來勢兇猛的颱風,她有更多的緊張和不安,所以早早來到醫院候產。宗西說:“上午看到很多醫護人員從家裡趕來值班,來的時候頭髮和衣服都淋溼了。以前,只是在電視上看到醫生急救病人。今天,自己親身體會到他們一線工作的不易,真的很暖心!”

比起於去年的“天鴿”,“山竹”威力更強。“在經歷去年臺風的各種突發事件後,醫院有了更多的經驗和更充足的準備,今年我們的工作更加有條不紊。”黎秀珍舉例說,醫院在臺風前就為急診室、手術室、產房等都配有備用供電電源,颱風登陸當天所有值班人員都要提前到崗。

颱風登陸後,風浪聲漸漸平靜。產房裡,9名新出生的“山竹寶寶”進入了甜甜的夢鄉。

連續值守16小時用身軀築起“生命之牆”

颱風登陸當天,一張5名交警手挽手迎風站立的照片,在珠海人的朋友圈中傳播開來,被網友譽為築起一堵“生命之牆”。

金灣交警大隊隊長孫志輝便是照片中的一員。他介紹,照片中的情景發生在珠海大橋西側。15日,他所在的金灣交警大隊接到任務,要求自16日零時起,封鎖珠海大橋西側,阻止自西向東的車流。

當日中午,風力逐漸加大,但仍不時有車輛試圖過橋。“大概每隔5分鐘,就會有一輛車過來。我們在橋頭設置了路障,但如果交警不在的話,可能會有司機自行扒開路障。所以,我們必須堅守橋頭。”孫志輝說。

風力越來越大,風雨中值守的交警實在難以支撐,有些偏瘦的交警已經踉踉蹌蹌,站立不住了。“我們是警察,必須警容整齊,東倒西歪的肯定不行。”孫志輝說,當時想了很多辦法,有交警提出來,能不能蹲著,當場就被大家給否決了。

隨後,他提議大家手挽手站起來。於是,便有了照片中的那一幕。然而,在狂風暴雨下5個人保持這樣的姿勢,不到十分鐘就感覺支撐不住了。“最後,我們還是決定讓大部分人先撤回車上,只留一人在車外值守,每半小時換班。”

直至17日凌晨4時17分,孫志輝接到了解除封橋的指令,金灣交警大隊至此已連續作戰超過28小時。

13級狂風中逆風徒步組成“人排”救出被困者

16日12時20分,“山竹”登陸前幾個小時,珠海消防接到緊急任務:廣鐵集團後勤人員在執行“高欄港—廣州”高欄港路段的抗風物資運送任務時,因風力超過預期,被困於高欄港區鐵路公寓內。距離颱風登陸越來越近,被困人員必須急需營救。刻不容緩,珠海消防特勤大隊立即出動兩臺消防車、6名指戰員趕赴現場。

當時,陸地陣風已經達到13級,加上現場道路狹窄,救援車輛無法深入事發地進行救援。怎麼辦?指揮員當機立斷:命令官兵下車徒步至被困人員所在公寓樓進行救援。迎著如鞭抽打的雨點中,救援人員在疾風驟雨中艱難前行,終於成功到達人員被困地點。14名被困人員成功獲得解救。

幾個小時過後,消防隊員再次接到報警:位於情侶南路龍洲灣附近,因海水倒灌導致數人被困,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由於事發地處於風口,消防中隊派出了重型消防車和8名消防員到場營救。

此時,令人心驚的一幕發生了:由於風力過大,重型消防車在駛進途中開始晃動不已,繼續行進將面臨翻車的危險。緊急時刻,救援人員借車身掩護,下車營救被困人員。同時,隊員組成三角隊形減少風阻。經過幾次艱難的嘗試,消防人員終於到達被困地點。

為了保障被困人員的安全,消防人員將他們夾在中間組成“人排”,利用“組合體重”走出了最險要的風口,最終將兩名被困者轉移到安全區域。

■各方經驗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當成通車前的一次戰役大橋經受住16級颱風考驗

“山竹”來襲,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防禦情況備受關注。16日當晚,颱風過後,風雨中的港珠澳大橋又照常亮燈了,大橋現場一切正常,安全無虞,成功經受住了考驗。這主要是基於大橋的高標準設計,以及多次防禦強颱風襲擊的經驗。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公眾知道港珠澳大橋主體結構可抵禦16級強颱風。但事實上,在計算橋樑承載能力時,風荷載只是荷載組合的其中一項,所佔比例較小,港珠澳大橋承載能力留有較大的安全係數。

迎戰“山竹”,大橋管理局提早應對部署防禦。該局組織開展了3次全線橋樑、人工島、隧道、收費大棚及收費廣場、各類建築的排查、加固工作。除83位值守人員外,其餘橋上人員均於15日19時前全部撤離至安全場所。

16日上午,“山竹”逐漸逼近,狂風、暴雨、巨浪大作,值守於西人工島的HSE總監段國欽介紹:“我們每隔一個小時巡查一次(島上)各個樓層,把這次防颱風當做通車前的一場戰役來打!”

至當日傍晚,監控數據顯示,大橋主體結構、島上房建及收費站結構、交通工程附屬設施均未受到損壞,人工島未有窗戶玻璃破裂,全線供配電系統高低壓運行正常,各泵狀態正常。

17日,經檢查確認,橋樑及隧道結構完好,主要設施功能正常,僅有局部門窗滲漏、橋上部分路燈受損。東西人工島扭工字塊防浪效果良好、狀態正常。

此次颱風中,港珠澳大橋現場檢測到了瞬時最大風速為55m/s,風力接近16級,監測顯示索力、位移、振動皆在設計允許範圍內。

林業部門▶▷吸取“天鴿”教訓積極防禦颱風中倒伏樹木大幅減少

去年臺風“天鴿”給珠海園林綠化帶來巨大損失,全市城區樹木倒伏折斷超過60萬棵,殘枝、歪冠的更是不計其數。而受此次“山竹”影響,全市公共綠化折斷倒伏樹木約6萬棵,為“天鴿”時受災數量的十分之一。

這如何做到的?珠海市市政和林業局綠化科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兩次受風情況有差異外,主要原因還在於,這一年來相關部門提前防禦,方能應對得當。

該負責人透露,吸取“天鴿”的教訓,從去年10月起,市林業部門就開始組織對全市樹木進行修剪。在今年臺風季到來前,已累計完成防風修剪加固樹木超30萬棵。“山竹”來臨前,更是緊急補充修剪,並對各主幹道路園林綠化修剪情況進行巡查,確保到位。

另一個原因是,隨著《珠海市綠地養護質量及技術標準》《道路綠化修剪指引》陸續出臺,綠化養護質量也逐步提升。此外,綠化養護的經費保障方面有了顯著提升。例如,最高等級綠地的養護標準提升至17.58元/平方米,翻了一倍不止。

不少細心的市民注意到,情侶路旁種的樹變了,換上了棕櫚科樹木。綠化科負責人解釋,去年在臺風中受損嚴重的樹種(如垂葉榕)已經被移除替換,沿海區域統一換上了抗風性強的棕櫚科樹木。

除此之外,市政和林業局於今年6月牽頭制定了一份園林綠化行業應對突發事件的專項應急預案。有了預案,防風、救災人員與設備力量都提前準備充足,颱風後能第一時間掌握情況並積極應對。

供電部門▶▷“災前防”“災後搶”有效提升電網抗風能力

“山竹”過境期間,珠海主配網受損程度、受影響客戶數量等,相比去年“天鴿”均有大幅下降,應急搶修和災後快速覆電效率得到明顯提升。

珠海供電局相關負責人透露,主要因為“天鴿”之後,南方電網公司加大了珠海保底電網的建設和相關線路的防風加固工作,全面提升珠海電網抗擊颱風的能力。

另一方面,珠海供電局持續、有效地開展電力設施周邊隱患整治,使得本次颱風期間,由於飄掛物、樹障等因素導致的故障大幅度減少。

此外,此次受損減小與恢復迅速,還取決於該局“災前防”“災後搶”的提前籌備和及時部署。該負責人透露,在臺風來臨前,珠海供電局做足了“災前防”工作,優化、細化了防風防汛應急預案,提前落實各項防禦措施。颱風離開後,供電人員迅速進入“災後搶”狀態,在16日颱風登陸當晚,供電人員就連夜展開各類搶修工作。

觀察

防災減災意識加強 多方協力築起“安全牆”

處於沿海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帶,珠海不可避免與颱風這一“天敵”頻頻交手。與一年前“天鴿”的場景相似,強颱風“山竹”攜狂風暴雨呼嘯而至。

但這一次,珠海人表現出更為成熟的防禦能力,災後迅速復產復工,“山竹”比“天鴿”更強,但它對珠海造成的破壞卻小了。由此可見,在自然災害面前,以充分的準備、高效的防災減災行動,可以保持這座魅力之城的秩序與美好。

應對“山竹”的襲擊,珠海市委、市政府發出要“有過之無不及”地落實好颱風防禦各個細節的要求。在防風I級應急響應啟動後,全市範圍內實行“四停”,確保“車不上路、人不出門”,甚至十多年來首次同時關閉三個珠澳間的主要口岸。

“山竹”過境後,珠海各方力量迅速從防禦轉入救災,眾志成城、齊心協力落實救災復產各項措施,取得防禦颱風和救災復產的勝利。

在這場颱風防禦戰中,我們看到,從“山竹”形成後即密切監測、深入研判,到逼近過程中提前部署、及時預警,再到颱風來臨時,珠海市、區、鎮三級黨政部門深入一線、靠前指揮,各單位密切合作、協調聯動,既敬畏自然,又積極行動,把各項防禦措施落實到了“最後一公里”,以工作合力築起了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強大保障。

災害無情人有情。在這場防禦戰中,武警、消防等人員衝向災情險情的“逆行者”身影再次重現,基層一線崗位上奮戰的醫療、通信人員的身影在堅守,黨員搶險突擊隊在危機時刻挺身而出,穿上“紅馬甲”的志願者和熱心群眾互相幫助、彼此守望的,這些平常而強大的身影,構成一個又一個感動的瞬間,而這些精神力量的背後,是珠海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和制度的不斷完善和升級。

今年,珠海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並將此列為十件民生實事之一。根據2018年珠海市汛期防禦工作計劃,珠海要做到“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的目標。與此同時,《珠海市城市防災標準研究》《珠海市排水管網建設技術指引》《珠海市提升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抗災標準指引》等一系列規劃文件的出臺,標誌著珠海轉向了標準化、制度化提升城市防災減災救災水平的新階段。

防災減災是檢驗一座城市文明的尺度。面對迅速發展壯大中的城市,珠海需透過每一次防災減災救災行動,把好的經驗做法堅持下去,把短板和薄弱環節找準補足,不斷完善體制機制,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水平,更好地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