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才買餘額寶,有錢人的固收理財應該這麼玩!


窮人才買餘額寶,有錢人的固收理財應該這麼玩!


本文1913字,大概4分鐘讀完。

關於餘額寶等部分貨基收益率下降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但集體收益率下降卻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據澎湃新聞報道,截止9月18日,11只接入餘額寶的貨幣基金中,有7只貨幣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已經跌破3%,另外4只貨幣基金的收益也大多在3%邊緣線徘徊,收益率最高的中歐滾錢寶A的收益率僅為3.18%。

1貨基體量大增,收益卻不盡人如意

排排君曾經在文章《貨基收益率創新低!誰來守護老百姓理財的最後一道防線?》提到過,當前貨基收益率的下降,主要因為市場利率的下滑。但從理財角度來講,收益率的下降的原因就很微妙了:

1、股市低迷,避險資金流入貨基等固收理財。股市行情好,樓市節節高,自然就會吸引大量的資金流向這些領域。如今兩者的投資回報都不如意,所以資金流向更安全的貨基等固收理財也就容易理解了。

2、P2P爆雷不斷,短期理財收益下滑。P2P的收益是出了名的高,但安全性令人堪憂,暴雷事件不斷髮生,連本金都保不住,還談什麼投資呢?短期理財這邊,平均收益也跟著市場利率下滑,有的甚至跟貨基持平。那麼既然收益趨同,為啥我不買隨時申贖的貨基,而選擇有封閉期的短期理財呢?

綜上,固收理財所投資的低風險標的就那麼些,隨著貨基資金體量增大,而低風險標的數量不變,收益率下滑也就理所當然了。就好比你收入越來越多,而商店裡賣的只有泡麵和榨菜,這樣的話你的收入越多,生活品質打的折扣也就越多。

此外,就大環境來說,央媽政策定了調:國內的貨幣環境不能太緊,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所以,總體來說市場中的錢還是夠的。

2別再盯著收益和保本

談到固收理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收益和保本。誠然,收益和保本是投資必須要考慮的,投資本身就是在本金安全的情況下進行資產增值嘛!但現在不一樣了,“資管新規”後,理財產品大洗牌,我們不能再以傳統的角度去看待收益和保本。

對於現如今的固收理財,你至少得懂得這些“新玩法”:

1、瞭解“淨值型”產品。這也是“資管新規”推動理財產品的轉型方向,準確來說你接受了淨值型產品,就相當於你接受了固收理財的浮盈和浮虧。此前,人們把固收理財當成存款,給你個預期收益率,心裡美滋滋。

當下的理財主要分為淨值型和非淨值型,非淨值型就是我們熟知的銀行理財等固收理財,而淨值型則是風險稍大的股基、混基等公募基金。

淨值型產品最大的優勢在於讓收益和風險透明化。怎麼說呢?按照以前的話,比如銀行發行一個理財產品,收益可以到7%,但為了剛兌,可能向客戶說是保本5%,這樣的話如果正常兌付,銀行就能多賺2%。

而淨值型產品就是將所有的收益全部歸投資人所有,銀行只扣除基本的管理費之類的。但這樣的話,虧損也需要投資者來承擔了,銀行沒啥賺頭,幹嘛為你兜底呢?隨著政策發佈,這類產品也與日俱增。據融360統計,8月份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共245款,較上月環比增長35.91%。

不過,小夥伴們也不用擔心,固收理財的風險不會太高,盈虧也不會太大。排排君以某互聯網理財為例,這就是以後固收理財的畫風,每天波動一點點,還是可以接受的。


窮人才買餘額寶,有錢人的固收理財應該這麼玩!


2、收益全天候全覆蓋。我想不少金融小白都有過這樣的問題:為啥在週末和節假日,我的基金沒有收益呢?

如果是股基,很正常,畢竟週末股市不開門,沒收益很正常;其他類型的基金週末和節假日沒收益,可能是因為其所投資的標的在這時間段不交易。再者,人家基金公司也要休息,只是沒有更新淨值。

但貨基和債基就不一樣了,這兩種基的收益來源,前者投資於存款、存單類資產,因此是7*24小時計息的;後者是因為債券本身就有全天候利息收益。

但相比貨基來說,債基的全天候收益更有優勢。為什麼呢?畢竟貨基的投資標的本身的收益就沒有債券類資產高,而債基收益除了本身利息的“保底”外,還有債券淨價變動所產生的收益。

3、歷史兌付。大家千萬不要抱著看歷史業績的心態去看歷史兌付。以前業績不好沒關係,投資本來就是要著眼於長遠,或許因為行情,或許因為基金經理離職等各種客觀原因,業績馬失前蹄。但歷史兌付有汙點,就萬萬不行了!

兌付出問題,意味著底層資產的信用問題,此外可能還牽扯到產品本身結構設計。因此,遇到有歷史兌付汙點的產品,可以直接pass掉。不過目前來看,各種理財平臺幾乎很少見有兌付問題的產品,第一沒人買,第二萬一出事了,砸的也是平臺自己的招牌。

隨著我國資管市場的逐漸成熟,咱們投資者也必須儘快成熟起來,別再整天盯著收益和保本,你需要知道的還有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