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製品,痛風患者最大的誤區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豆製品是普遍又健康的大眾食物。而在痛風患者的認知中豆製品似乎一直是高嘌呤食物,甚至一些醫務人員也這樣認為。但事實果真如此嗎?豆製品是高嘌呤食物嗎?眾所周知,發生痛風的大多數是經常大魚大肉,喜歡吃海鮮和河鮮,而素食主義者的很大一部分食物以豆類食品為主,但為什麼素食主義者的痛風並不高呢?

豆漿

豆漿在製作時會加入大量水分,故而豆漿中所含嘌呤已經被稀釋,每日喝一杯豆漿並不會引起嘌呤攝入量的明顯增加。每日喝一杯豆漿(注意不是大量)並不會引起嘌呤攝入量的顯著增加。喜歡喝豆漿的痛風患者,在痛風緩解期,喝一杯豆漿是沒有問題的,只是要注意,在喝豆漿的同時,相應減少肉類的重量。但是豆漿仍然不及豆腐乾安全,這是因為豆漿中還含有草酸和植酸,他們對於尿酸的排出不利,對腎結石的預防也不利,大量喝豆漿是不明智的。

豆製品,痛風患者最大的誤區

豆腐

豆腐是許多人推崇的健康食品。它是以黃豆、青豆、黑豆為原料,經浸泡、磨漿、過濾、煮漿、凝固和成型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豆腐及豆製品的蛋白質含量比大豆更高,而且豆腐蛋白屬完全蛋白,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其比例也接近人體需要。對於痛風患者,豆腐不等同於黃豆。黃豆的嘌呤含量高,這是無疑的。每100克黃豆中含有75~150毫克的嘌呤。而豆腐,特別是含水量較多的南豆腐,由於其加工過程中嘌呤物質流失轉化,其嘌呤含量僅有13毫克左右,遠遠低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食品。

豆製品,痛風患者最大的誤區

肉類和豆製品的差別

雖然在同等重量的前提下,豆類嘌呤含量與瘦肉類相似,但須注意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豆類與肉類的攝入量卻相差較遠。我們可以進行比較:100 g瘦肉相當於1塊半大排大小,這很容易在一頓豐盛的大餐中攝入並可能超量攝入;但是,每餐攝入100 g大豆就有些困難了。同時,在豆製品加工、製作、烹飪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嘌呤會溶解於水中而被去除,所以,吃同樣重量的豆製品,攝入的嘌呤又要比直接吃黃豆少得多。總結下來,我們可以發現攝食豆製品給我們帶來的嘌呤含量是有限的。

與肉類相比,豆製品中嘌呤組成有差異 除攝入量不同外,豆製品與肉類中的嘌呤組成種類也有很大的差別。目前發現大豆中嘌呤的組成以腺嘌呤和鳥嘌呤為主,佔嘌呤總量的96%以上;而肉類中的次黃嘌呤和黃嘌呤含量相對較高,佔嘌呤總量的60%以上。嘌呤組成不同對最終尿酸的生成也會造成影響,因為在代謝時,腺嘌呤轉化生成尿酸的步驟繁瑣,速率較低,而次黃嘌呤可直接經過黃嘌呤代謝成尿酸,相對直接。

結論

人群研究未見豆製品攝入增加痛風發病風險 美國一項研究對20年中730例新發痛風患者飲食習慣、飲食頻率進行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海鮮和肉類攝入量高的人群痛風的發生率也高;而富含嘌呤的植物性食物,例如豆製品等攝入量高的人群未見其與痛風發作有明顯的相關關係。因此,痛風患者適量食用豆製品不會過多增加嘌呤攝入

所以只要控制一天食物中的嘌呤總量,適量食用豆漿和豆製品來代替肉類,是有益健康的食物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