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爾欽爲什麼主動選擇讓蘇聯解體?想法太天真?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遇到了巨大的困難,最終在1991年解體。

蘇聯的前身是蘇俄,蘇俄的前身是擴張成性的沙俄帝國。直白點說,蘇聯其實就是一個加強版的俄羅斯。

葉利欽為什麼主動選擇讓蘇聯解體?想法太天真?

蘇聯解體後,俄國領土減少了532.5萬平方公里,比中國的一半還要大,而且丟失的還是中亞和東南歐的優質國土。人口減少了49%,從2.9億下降到1.48億。俄國元氣大傷。

歷史上其他帝國的解體一般是遭遇了軍事上的失敗,被外部勢力肢解,比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

但蘇聯解體不是遭遇了戰敗。鑑於蘇聯的強大軍事實力,沒有任何國家能夠逼迫蘇聯去實施解體。也就是說,解體是蘇聯人(高層)主動的選擇,而不是由於外部壓力。

那麼,1991年蘇聯為什麼主動選擇解體呢?

蘇聯遭遇了巨大的困難:

經濟上,蘇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發達,事關民生的輕工業十分落後,經濟嚴重畸形。造成居民生活水平嚴重落後於西方國家,經濟增長難以為繼。

軍事上,多年窮兵黷武,尤其是80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十年,造成蘇聯財政瀕臨崩潰。

政治上,體制僵化,幹部老齡化嚴重,形成了龐大的特權階層,引起人民不滿。戈爾巴喬夫改革造成社會動盪,民族矛盾加劇,地區分離主義傾向明顯等。

蘇聯當時的確遇到了巨大的困難,但是遇到困難不一定要解體,況且解體也不一定能解決困難,還會遇到新的困難。

如果遇到困難就解體,那中印等國不知道解體多次次了。

那麼,蘇聯解體前夕實際掌握政權的葉利欽等人為什麼主動選擇解體呢?

葉利欽為什麼主動選擇讓蘇聯解體?想法太天真?

1.歷史原因。

俄國在歷史上吞併了很多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對俄國的認同感不強,甚至有分離傾向。

俄羅斯以外的14個共和國有的是沙俄時期吞併的,比如中亞的哈薩克等國,有的是十月革命後吞併的,比如波羅的海三國等國。

由於俄國是使用武力強行吞併他國,再加上俄國的統治比較殘暴,不得人心。俄國強大的時候沒人敢反抗,但是一旦等到俄國實力下降,這些國家必然尋求獨立。

2.加盟國都優先考慮自身利益。

葉利欽是俄羅斯總統,當然優先考慮俄羅斯的利益。葉利欽就想甩掉一些比較窮的加盟國,緩解財政困難。等到度過難關,再把它們收回來。

而其他加盟國對俄羅斯也心懷不滿,早就想分家,尤其是二戰期間被吞併的波羅的海三國。

3.斯拉夫三巨頭想法不一樣。

葉利欽想甩掉累贅,但烏克蘭絕不是累贅,它工農業發達,人口眾多(5000萬),還有眾多核武器,所以葉利欽不想讓烏克蘭獨立。蘇聯解體前,斯拉夫三巨頭曾經在白俄羅斯開會,葉利欽極力挽留烏克蘭,希望斯拉夫三國能在不分家的情況下共度時艱。但是克拉夫丘克婉拒,他想做總統,而不是聽命於莫斯科的一個省長。

克拉夫丘克回到烏克蘭大力推動獨立,最終烏克蘭人公投74%以上的人支持獨立。

葉利欽為什麼主動選擇讓蘇聯解體?想法太天真?

4.葉利欽希望結束美蘇冷戰。

長期以來美蘇相互敵視,嚴重影響了蘇聯的內政外交,以及經濟發展。葉利欽以為蘇聯解體後冷戰就會結束,西方就不會再敵視俄國,俄就可以擁抱西方國家,大家一起發展。

但是,讓葉利欽沒想到的是,蘇聯解體後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基本都倒向西方,唯獨俄羅斯依然被美歐敵視。這就很尷尬了。估計葉利欽腸子都悔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