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小米等廠商硬推快應用聯盟,會不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微信小程序的火爆,帶動了一大波跟隨者,支付寶小程序、百度小程序、今日頭條小程序接踵而至,就連華為、vivo、OPPO、小米等國產手機廠商,也看中了小程序的紅利。

今年3月份,華為、中興、努比亞、聯想、魅族、vivo、OPPO、小米、一加、金立,一共十家頭部手機廠商宣佈加入快應用聯盟,直接對標微信小程序。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份,華為在快應用聯盟有3800位開發者註冊,提交了超過400款應用,有超過200款快應用上架,其中包括美團、攜程、天貓、滴滴出行、蘑菇街、美柚、互動百科、搜狗搜索、汽車之家等。

華為小米等廠商硬推快應用聯盟,會不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手機廠商一直都在嘗試變身互聯網公司,一方面是希望獲得更高的估值,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互聯網業務的利潤率比純硬件的利潤率要高得多。雷軍曾發佈公開信稱,“我要向所有現有和潛在的用戶承諾:從2018年起,小米每年整體硬件業務的綜合淨利率不會超過5%。”實際上國產手機廠商能夠將手機的綜合淨利率做到5%非常罕見,而互聯網業務的淨利率要遠遠高於高於5%。

在應用商店方面,手機廠商早就嚐到過互聯網業務的甜頭,手機廠商自己推出的應用商店已有跟應用寶、百度手機助手、360手機助手、豌豆莢等互聯網公司應用商店硬鋼的實力,而且其在營收分成上增長趨勢也很迅猛。

快應用聯盟相當於華為、vivo、OPPO、小米等手機廠商繞過BAT等互聯網公司,重新開闢了一套關於應用分發的遊戲規則,不同於以往“單打獨鬥”式的做法,這次是10家頭部手機廠商聯合起來玩,僅從勢頭方面而言,就非常“嚇人”。但要從實際邏輯來分析,手機廠商一面做自己應用商店,一面硬推快應用,很有可能就會陷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局面。

華為小米等廠商硬推快應用聯盟,會不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1.快應用的“輕”跟手機儲存空間提升的衝突

《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5月,我國市場上監測到的App在架數量為415萬款。面對如此眾多的App,用戶手機的儲存空間再大都不夠,另外,用戶手機裡的App安裝過多,也容易導致手機出現卡頓現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流量問題,有些App下載安裝包超過100MB,這會讓用戶為此付出不少流量成本,而用戶顯然不願意承擔App下載的流量成本,當用戶手機安裝App數量超過100款以後,找App也不方便。

在App已成為移動互聯網主要內容載體的幾年裡,滋生出了諸多沉痾弊病出現。所以,微信小程序、支付寶小程序、百度小程序、今日頭條小程序以及快應用等才會出現如此瘋狂的景象,這裡面不乏一些跟風的意味,但更多的還是在看到App的沉痾弊病之後,試圖重新做出一套更輕更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出來,只不過大家在形態上臺過於“神似”。

快應用的主要特點是“無需下載,即點即用”,其跟App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輕”,不像App動輒幾十MB甚至上百MB,快應用佔的手機儲存空間非常小。

快應用最大的依仗是手機廠商,可手機廠商有自己的利益體,同時也有自己的技術成長性,手機廠商也需要不斷消滅用戶的“痛點”,否則,手機廠商的賣點就會很少。而儲存空間的提升,就是手機廠商其中的賣點之一,用戶之所以想要更換新的手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舊手機的內存和儲存空間不夠、容易卡頓。

快應用的目標如果實現,其結果就是,用戶手機裡安裝的App數量會降至極低,用戶最終更換新手機的意願也會逐漸降低,也就大大延長了用戶迭代新機的年限,由1年——1.5年延長至更長,而目前的國產機廠商,一年至少會出好幾個版本的手機,甚至會有兩三款旗艦機出現,用戶迭代新機年限變久,顯然不是手機廠商願意看到的,就算手機的利潤率再低,但在一年近千億營收誘惑之下,其它的都得靠邊站

日前發佈的小米8青春版起步儲存空間是64GB,而售價僅為1399元,在發佈會上diss華為的魅族16 X起步儲存空間也是64GB,2017年所有頭部廠商發售新機的起步儲存空間都是32GB起,絕大多數都是64GB,千元機也是64GB居多。

快應用為用戶手機“減負”,手機廠商卻在不斷提升手機的儲存空間,這兩者有著直接的衝突存在。

騰訊、百度、阿里巴巴、今日頭條都是互聯網公司,它們不靠硬件賺錢,所以不需要考慮硬件與軟件的衝突問題,但手機廠商卻不同,硬件才是其“命脈”,快應用對硬件利益的影響非常直接,體量越大、效果越大,影響越大。除非快應用能在“輕”和手機廠商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可問題在於,絕大多數用戶平均安裝App的數量在50個左右,算上一些非常見的長尾應用,用戶安裝App數量也在100個以內,這對於64GB儲存空間的手機而言,儲存壓力很小,快應用的價值也就很小,64GB以外,廠商還推出了更大的128GB、256GB、512GB的手機,App佔儲存空間就不是事兒了,快應用最大的優勢蕩然無存。

2.快應用跟手機廠商應用商店的衝突

與硬件本身的衝突只是一方面,跟手機應用商店之間的衝突才是最為直觀的。快應用除了能讓手機變“輕”外,還要做的就是消滅甚至取代App,如果用戶本身安裝了某款App,再去安裝同款快應用,兩者需求就會重疊,快應用和App只能取其一。

據郭靜的互聯網圈瞭解,快應用的安裝入口目前主要有應用商店、全局搜索/手機廠商自帶瀏覽器搜索、網頁跳轉、手機語音助手等,其中最明顯的入口就是手機應用商店,而在手機應用商店裡,系統究竟是為用戶推送快應用,還是獨立的App呢。兩者是有博弈情形存在的,系統該如何取捨?用戶該如何取捨?開發者/開發商該如何取捨?目前的情況來看,手機廠商還是以獨立App為主,快應用的入口非常隱蔽,而且主要banner區域,也都是獨立App而不是快應用。

華為小米等廠商硬推快應用聯盟,會不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快應用跟手機廠商應用商店的衝突,不僅是快應用和App取捨的問題,還包括應用商店的盈利問題。手機廠商好不容易才將應用商店做大做強,雖然距離App Store年營收200億美元有差距,但年營收十億元以上是可以做到的。應用商店是手機廠商在互聯網業務以及軟件控制權上為數不多的存在,將應用商店的生態搞垮,手機廠商在新的快應用聯盟上分不到多少好處。

開發者既要向手機廠商繳納App在應用商店的“入場費”,還要向手機廠商繳納功能相同的快應用“入場費”,開發者也不是傻子。快應用目前還處於快速擴張階段,其對開發者的傾向性非常明顯,比如每個月的“快應用流量扶持計劃”,需要注意的是,這裡並不是跟互聯網公司真金白銀似的補貼,而是相對應的流量價值,是流量價格,而不是它真值那麼多錢,而這個“快應用流量扶持計劃”不可能一直為某個快應用長期“輸血”,最終還是要看開發者自己。

來自全局搜索/手機廠商自帶瀏覽器搜索、網頁跳轉、手機語音助手等渠道的快應用下載量如果過大的話,手機廠商又如何從應用商店收取“入場費”呢?

快應用在推出之初,曾打出過“安卓生態移動互聯網革命”的口號,而其中要消滅的代表產品就是應用商店,在如今華為應用市場、小米應用市場、OV應用市場都比較成熟的情況下,要它們“刮骨療毒”怕是很難,砍掉的可是數十億的生意,而心生的盈利點,卻是未知的。

快應用由手機廠商來推動,確實很尷尬,背後涉及到手機廠商自身的利益太多,弄不好連應用商店這點本都折了。

3.手機廠商之間的衝突

同為友商,華為、vivo、OPPO、小米們的關係並不算好,相反各自還會相互diss,以前是diss蘋果,現在就是直接diss國產機,最常見的行為就是,在發佈會上放出與友商機型對比圖,以示自家產品比別家產品性價比更好、技術更好,另外,有些發佈會主講人還會對友商說一些陰陽怪氣的話。

快應用聯盟能夠將各大手機廠商整合在一起確實厲害,但這種聯盟背後,卻是貌合神離,很難將聯盟的能效做到最大,各家的心思都不一樣,甚至在究竟誰先推出快應用,都會來個一較高下,A公司都說自己領先了,B、C、D公司又該怎麼看呢?未來也很有可能會出現聯盟內部成員利益分配不均勻的情況,收益少的公司也會對收益多的公司眼紅,沒人願意看著友商分的“蛋糕”比自己更多。

據郭靜的互聯網圈瞭解,某新聞閱讀類快應用僅有八九個頻道,這其實就相當於對原App的功能進行了“閹割”,App版本的新聞閱讀應用,頻道多達幾十個。對於用戶來說,如果輕應用只是這種“閹割”型的產物,那肯定還是沒有獨立App的功能全,要想做到與App版本功能相同,但更輕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否則,開發者為何不直接將App的安裝包做的更小呢?

手機廠商將原有規則砸了重新制定新規則的心思是好的,但這種小心思卻會牽扯到更多的利益體,目前有流量扶持計劃倒是能吸引一些開發者們使用,但這種流量補貼結束後,又如何吸引用戶留存呢?這是個難題,而且在App與快應用之間又該選擇推廣哪一個呢?

移動互聯網的沉痾以及開發者們的流量飢渴確實是難題,可真要解決解決這些難題,遠遠不是重新建立新的遊戲規則就可以的。至於說快應用跟微信小程序、支付寶小程序、百度小程序、今日頭條小程序競爭的問題,快應用先要面對的是手機廠商同行的競爭問題。

開發者們也挺慘的,一會要開發這個App,一會又要開發那個小程序,一會又要開發快應用,開發成本倒是顯著增加,可效果卻是未知的,而在每一道關卡里,都有可能要被“宰一刀”。

手機廠商搞出的這個快應用聯盟,在多重衝突之下,“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概率還是挺高的,也許應用商店會成為犧牲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