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銀行股的一些新想法

目前手中倉位最重的就是銀行股,持有兩隻,都是全國性大行

持有已經快一年了,邏輯如下:

首先,銀行業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它會由於互金等新事物的衝擊而變革,但不會 消亡;它會因為經濟的不景氣和自身的高槓杆存在諸多隱憂,但這本身就是行業自身所存在的風險,不是完全看衰的理由;此外,牌照優勢和大股東背景更是盈利的超強保障。

其次,儘管盈利能力沒有了以前那麼誇張,但它依然非常賺錢。況且,當下不少銀行股息率都將近5%了,這還只是它們在將盈利的一部分用現金的方式派發給股東。盈利的厚積足以推動股價長期趨勢性上移。

最後,現在的銀行股確實屬於低估狀態,長線持有雖不是爆賺的生意,但近乎於穩賺不賠的買賣。

上週末看完了一本分析銀行股的書,同樣是下載蠻久但沒來得及看的。

看完後收穫不算特別大,但也有三點可以總結。

第一,對銀行的各監管指標瞭解,以及市場意識。

此前雖然看過相關的資料,瞭解過巴塞爾協議、核心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以及不良率、拔備率等等,但都沒有研究得過於深入。

中線持有隻需要了解近期有沒有坑,在行業中表現怎麼樣,以及個股近期有沒有什麼潛在利好。而長線持有是不一樣的,長線投資需要做的準備更細,需要挖得越深越好,不挖深點怎麼找到金礦。

在把這些指標瞭解更細之後,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現象。

在今年上半年股價下跌期間,光大明顯比興業更能跌,而後在銀行股的短期見底反彈階段,興業也表現更加強勁。那時候一度認為自己做對了,因為在很早之前就將一部分的光大換成了興業。一個原因是綜合評估之後發現興業更好,二是本著風險分散的意識。

但是,在中報披露之後,畫風就變了。光大股價變得很能穩,而興業股價開始走衰。因為從中報披露的各項數據來看,光大出現了掉頭向上的趨勢,而興業表現很一般。一時之間基本面強弱逆勢,市場表現也出現了分野。

由於大家賺錢能力都比較強,所以這時候拼的就不是賺錢的進攻能力了,而是防 守能力。

在局面偏壞時,誰更穩健,誰的利潤更有保障,誰就更容易受到市場青睞。

對於普通公司來說,公司業績的好壞,能催動股價向上還是向下。而銀行,更多就要看各種核心指標了,並未利潤一家話事。

指標上,後續要下功夫。

第二,指標體系的完備性,銀行的保障比咱們想象得要更足。

目前發達國家銀行業普遍採用巴塞爾協議3,咱們的也使用了一部分,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監管指標。

總的來說,指標很多,保障性貌似是非常足的,銀行業作為高槓杆行業,本身經營也非常保守,比如壞賬的計提比例等等。我看完之後也覺得滿安全的。但還是覺得那裡沒對。

數據或許不能讓我們非常放心,但至少有了一個可以揣度的窗口,這一點對於銀行股的選擇還是蠻有用的。

銀行同質性很強,很多都還沒有大雜處自己的核心優勢,這時候就只有拼指標了。

招商銀行在銀行業中一直獨秀,不是沒有道理的。

第三,市場整體預期的另一種看法。

市場定價是個很微妙的東西,當有足夠多的人參與,往往就會越發的客觀和公平。

證券、信託、保險都是金融,但獨獨銀行股長期低估不是沒有道理的。

書中有一種分析,市場普遍的預期,是將銀行股的淨資產打5折看待。儘管監管指標完備,但市場對銀行依然有一種不信任態度。

人為操作下的貓膩和咱們的銀行業尚未經歷過大的風浪考驗,都是原因。假如有風暴,在平時賺錢賺到不好意思的銀行股,將會是橋頭堡。

銀行股的利潤和風險都在那裡。

很多事情都一樣,瞭解容易深入難,需要時間,也需要心思。

指標可以揭示哪一隻股過去和現在很好,未來是否有概率變得更好。但不能預言未來,對於我來,我們每個人都一無所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