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值得記住的三代人引領時代潮流的家族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有真才實學的名家大族,父子或幾代人都有貢獻,比如王羲之王獻之釋智永家族、謝安謝玄謝道韞謝靈運謝眺家族、蘇洵蘇軾蘇轍父子、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祖孫三代、吳殿英吳瀛吳祖光吳祖強吳鋼吳霜吳歡祖孫四代等,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近現代史上一個特殊的家族,這就是三代人都引領時代潮流的梁啟超梁思成梁思禮梁從誡祖孫三代,這在歷史上也是比較罕見的。圖為梁啟超故居一角。

在廣東江門市新會茶坑村村口的牌坊上,有梁思禮書寫的“茶坑”兩字,兩邊的楹聯是:“茶道悠長啟明星亮輝新宇,坑村秀麗超俊才雄耀故鄉”,巧妙地嵌入了“茶、坑、啟、超”四字,點出這裡是“茶坑”,是鄉親們引以為豪的梁啟超故鄉。他是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文學家。一生致力於救國活動,倡導變革,開一代先河,並以大量詩文弘揚愛國主義,為國內外學者志士仁人所敬仰。圖為梁啟超故居一角。

梁啟超回到故鄉,靜靜地、久久地站在故鄉的熱土上思考,接受著天南地北參訪者的崇敬。說起梁啟超,大家都知道他與康有為等發動“公車上書”,組織強學會,那是1896年,他23歲。緊接著1898年,他參與戊戌變法,失敗後逃亡日本,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繼續推進他引領時代潮流的維新救國活動,同時倡導“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並於五四運動時期提倡民主與科學,開白話文風氣之先。


梁啟超故居建於晚清,磚木結構,背靠鳳山,山上有建於明代的凌雲塔。故居前的怡堂書室,為梁啟超曾祖父所建。故居及怡堂書室,都是清代三眼灶式建築,青磚青瓦木結構硬山頂,耳房各施木樓閣,閣設走馬燈式曲折欄杆。

這是梁啟超父母的臥室,有典型的木樓閣和走馬燈式曲折欄杆。

怡堂書室是梁啟超誕生和少年啟蒙讀書的地方,其父梁寶瑛是個一面教書一面務農的鄉間知識農民。1895年梁啟超上京會試落地,攜新婚妻子李蕙仙回鄉,住在怡堂書室南耳房,生下了長女梁思順。

這是1915年,梁啟超返鄉在故居上立的匾額,上書“中華民國四年,一等嘉禾章中卿銜少卿司法總長參政院參政,梁啟超立”有一點炫耀的意思,偉人也是人,光宗耀祖嗎。這一年也確實值得大書特書,見袁世凱要復辟帝制,梁啟超先是寫就千古宏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字字含情,聲聲帶淚勸袁世凱懸崖勒馬,力勸無效後,他不顧生命安危與學生蔡鍔將軍聯合發動護國戰爭反對復辟帝制,可謂呂端大事不糊塗,又一次引領時代潮流。

說起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愛情,不得不說這是梁啟超和他的同僚林長民下的一手妙棋,他們有意撮合兒女的好事又不說破不勉強,兩個一見鍾情的年輕人雖羞於啟齒,然而,愛情確實有核一樣的能量。是愛情使他們一起留學,成就了兩位傑出的建築大師。梁思成也成為倡導古都整體保護的世界第一人。圖為清華大學老校友在建築學院梁思成像前。


梁思禮是著名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國航天事業開拓者之一,中國導彈控制研製領域的創始人。1949年10月梁思禮赴美學成歸國,當被問及為何選擇歸國,梁思禮說,當時主要出於工業救國、技術救國的思想,我有位同學留在美國,都是搞洲際導彈,我的工資只有他的百分之一,有人問我有何想法,我的回答是我研究的導彈是保衛我的祖國的。圖為梁思禮伉儷與女兒女婿在梁啟超故居。

梁從誡,梁思成之子。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後分配到雲南大學歷史學系從事教育工作,1978年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歷史學教授,1989年當選全國政協委員,2001年當選全國政協常委。1993年梁從誡正式投身中國民間環保事業,成立中國文化書院-綠色文化分院,簡稱“自然之友”,這是中國第一個群眾性民間環保團體,它以“保護環境,善待自然”為宗旨,梁從誡擔任院長。

梁啟超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站在歷史的最前沿直接影響了歷史的進程。在和平建設時期文化遺產保護和環境保護又成為突出的矛盾,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必然,梁思成梁從誡父子再次引領時代潮流,雖然當時不被理解,但是歷史證明,他們是對的,多虧有他們父子使我們能清醒的及時糾正偏差。梁啟超的9個子女及孫輩在各個領域都有貢獻與他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圖為新會梁啟超故居紀念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