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城市梯隊現新變化:青島成新一線城市

山東城市梯隊現新變化:青島成新一線城市

2018年一、二、三、四、五線城市排名又出爐了。在338箇中國城市中,山東青島毋庸置疑地成為新一線城市,濟南、煙臺、濰坊為二線城市,臨沂、濟寧、淄博、威海、菏澤為三線城市,泰安、德州、聊城、棗莊、東營、日照、濱州為四線城市,萊蕪為五線城市。

經濟導報記者看到,與前幾年相比,山東17個城市的排名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有令人欣喜的:濰坊再晉二線城市,菏澤“躍躍欲試”躋身三線城市;有令人惋惜的:青島、威海雖各自維持在新一線城市和三線城市序列,但在該序列中排名卻有所下降;有令人感嘆的:東營從三線城市跌落成為四線城市……

其實,這不僅是城市位居幾線這麼簡單,城市排名也顯示出這座城市經濟的發展趨勢。這對城市來說也是一個提醒。只是一切都變了,但有一點沒變——在中國的城市裡,聚集了數以億計想要變得更好的人。

山東城市梯隊現新變化:青島成新一線城市

微跌的青島

提到新一線城市這個概念,是第一財經用百餘個品牌和十幾家互聯網公司的城市大數據,從“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五個維度對338箇中國城市進行重新分級後提出的排名。

2016年,青島在15個新一線城市中排名第9,2017年在15個新一線城市中排名第11。今年,青島排名繼續後退1名,位列第12。經濟導報記者查閱資料看到,在今年上半年GDP中,青島同樣列全國城市第12位。

儘管青島的名次在“後退”,但不得不說,從山東省20多年來的經濟數據來看,不論統計口徑如何變化,青島一直是山東城市經濟發展的“排頭兵”。早在30年前的1988年,青島市就以國民生產總值142.6億元的成績穩坐山東經濟“頭把交椅”。

而從商業資源集聚度來看,青島目前排名第8位。經濟導報記者看到,商業資源集聚度的計算中涵蓋了大品牌青睞指數(品牌門店總數、入駐品牌數量等),商業核心指數(商業區實力、核心商圈實力),基礎商業指數(餐飲門店、服裝店、超市、便利店數量)。

不過,在城市樞紐性、城市人口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上,青島都沒有排進前10名。

儘管如此,在未來可塑性上,青島擠進了前10名。經濟導報記者看到,未來可塑性的計算中涵蓋了環境友好指數(空氣質量指數、高峰擁堵延時指數),創業指數(初創企業數量、融資規模等),人才吸引力指數(本科高校生源質量、求職熱度等),消費成熟度指數(消費升級品類消費額、商品信息關注度、會員用戶指數),城市規模與增長指數(2016年GDP總量、常住人口數量、2014至2016GDP增長率等)。

山東城市梯隊現新變化:青島成新一線城市

快跑的濰坊和菏澤

2018年,濰坊再次開啟“晉級”之旅,榮升二線城市,在30個二線城市中排名第29名。

2017年,濰坊排在70個三線城市中第1名的位置。事實上,2016年時濰坊就已經是二線城市,排名比2018年還要靠前,在30個二線城市中排名第26名。

經濟導報記者統計2003年-2018年上半年GDP數據看到,不管其他城市如何“風雲變幻”,濰坊一直位居山東4名的位置。濰坊一直屬於山東省經濟強市,1988年時,其國民生產總值僅次於青島市,比排名最後的威海市高出3倍還多。

山東城市梯隊現新變化:青島成新一線城市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城市是菏澤。

菏澤2017年之前還是90個四線城市中的“小透明”,2018年一下躍居70個三線城市的第53位。經濟導報記者看到,菏澤GDP也在不斷“攀升”。今年上半年,菏澤市GDP增速8.56%,是山東全省唯一一個增速超過8%的城市。

菏澤經濟自2004年開始發力。2004年,GDP超過日照;2012年,超過棗莊;2015年,超過濱州。2004年2月,“加快菏澤發展現場辦公會”在菏澤召開,開啟“突破菏澤”戰略的序幕,落實了幫扶菏澤的三大措施:東企西進、西輸東接和幹部交流。山東省委、省政府出臺6項優惠政策,允許菏澤在不違背國家政策、法規的前提下,採取比其他地區更加開放和靈活的政策,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子,並確定由東部8個強市、省直8個部門和10大企業對口幫扶菏澤8縣。這一大刀闊斧的決策,被外界稱為山東省的“新特區”試驗。

就在幾天前,菏澤又迎來好政策。山東省委辦公廳印發《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突破菏澤、魯西崛起的若干意見》,在菏澤複製推廣國家級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的部分政策措施;爭取國家支持曹縣、單縣、鄆城撤縣設市;打造魯西崛起的高地、全省新舊動能轉換的示範區、魯蘇豫皖4省交界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經濟導報記者看到,山東省對菏澤的支持包括:支持菏澤建立創新發展基金,在土地供應方面也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建立介於現貨和期貨之間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中央和山東省安排的重大項目會優先在菏澤佈局,山東省支持省屬國有企業到菏澤建設園區、投資項目等。

山東城市梯隊現新變化:青島成新一線城市

失意的東營

身處“黃三角”的東營,沒有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的交通要津地位,也缺乏工商業傳統和基礎。在它立市的最初30年裡,石油幾乎是這個城市的唯一支柱,也是石油讓這個城市聞名全國。

曾經“大名鼎鼎”的東營,2018年在90個四線城市卻幾乎要到“中段班”的位置。

近年,東營在有關經濟的排名中,一直處於“下降通道”。在2017年中國城市GDP百強排名中,東營(山東第8)位列49名,GDP為4198億元(人口:209萬),比2016年下降了3個名次。

2006年,東營GDP位居山東第7名,2009年至今,東營GDP下降一個位次,一直在第8名的位置。

東營像很多資源型城市一樣,走入了一個“停滯”期。2007年,伴隨國際油價的大幅下跌,開採了50年的油田進入衰退期,東營境內大區塊、易開採、質量高的油藏已基本開採殆盡,勝利油田不得不更多地向海上、市外找油,石油單位集聚的西城顯出空心化的態勢,勝利油田與東營市的合體形式逐漸解體。如今,東營已經開始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服務業等接續替代產業,由能源基地向綜合城市轉型。

不過,東營人均GDP一直比較高,資料顯示,2016年東營人均GDP高達192010元,位居省內第一、全國前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