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買房要掏空我們所有的錢?是利益?是安全感?還是優越感?

筆者有一幫大學同學,十五年前畢業,可以說都是建築行業的,少說多說都和房地產有點聯繫。

小李去了北京,買了房子,好在買的早,並沒有太重的負擔。頭幾年為了孩子上學,換了一套學區房,為此賣了原來的大房子,換了一套小小的二手房,我看過她給我發來的照片,很是陳舊。她說,家裡從來不敢置辦什麼物品,買多少東西,就要扔多少,家裡實在放不下。

為什麼買房要掏空我們所有的錢?是利益?是安全感?還是優越感?

一線城市北京

小楊畢業留在了濟南,他結婚之前並沒有什麼存款,首付全靠借,貸款在濟南買了套頂層的閣樓作為婚房,頭兩年也為了孩子上學,賣了閣樓,添些錢作為首付,換了個學區房。房貸增加了不少,生活質量似乎也下降了。他說,剛買房那一年,半年沒吃肉。

為什麼買房要掏空我們所有的錢?是利益?是安全感?還是優越感?

二線城市濟南

小貴去了三線城市濟寧,去年才剛剛搬進新買的房子,辛苦積攢了十幾年的錢,剛好夠了首付。裝修借了點,又辦的裝修貸款,總算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

為什麼買房要掏空我們所有的錢?是利益?是安全感?還是優越感?

三線城市濟寧

我的同學們,除了家庭條件好的富二代,買一套自住的住房,幾乎都掏空了家裡的積蓄。80初,父母大部分是老農民,根本不指望家裡能幫上什麼忙。條件稍微好點的,買的早的,都還好,條件中等的,藉藉,早買上,日子也過的去。最慘的是條件差的,打拼十幾年,也只夠一個三線城市的首付。

我們的這些房產,充其量就是居住的地方,哪怕是在北京、在濟南、在濟寧,價值相差幾十倍,好像都沒有任何意義。

真相是,買房掏光了我們所有的錢,都在買房後,過上了緊巴的日子,聚會去的少了,交際圈更加的小了,甚至老夥計都一年聚不了幾次了!

為什麼買房要掏空我們所有的錢?是利益?是安全感?還是優越感?

什麼時候買房都“貴”

為什麼要掏空所有的錢?只為了一個70年產權的容身之地?

70年,不短不長的時間,把產權問題交給了下一代。

有時候自己真的想不明白,放棄北京的房產,回到二線,也會少奮鬥幾十年。難道真的是北京太留戀?奔四的人了,除了工作和應酬,男人工作生活兩點一線往返,女人蹲點在家照看孩子,像樣的朋友,掰開手指數一數,原來就那麼一兩個。還遠離老家的親戚和父母?留戀?只是我們習慣了而已,習慣了不改變。也許北京戶口有著天然的優越感,彙集了全國最好的醫療、教育等資源。說白了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可真的生活的好嗎?

為什麼買房要掏空我們所有的錢?是利益?是安全感?還是優越感?

家的概念離不開房子

有一套自己的住房,會有心底油然而生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像大部分畢業離家的孩子一樣,總想在外闖出一片天地,總想在外有一個自己的家。有時候真的不能捨臉回到老家。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會給你戴上“在外混不下去的”帽子。可悲,可悲的安全感,可悲的小小自尊心。

為什麼買房要掏空我們所有的錢?是利益?是安全感?還是優越感?

能買房的都不去租房

有房比租房有天然的優越感,哪怕在家啃著饅頭,還是看不起租房吃肉的人。還房貸,還的是一個奔頭,你吃肉,吃的是未來的財富。好在,房產總是打了雞血一樣,往上漲!抵禦了錢袋子的通脹,還翻了幾番步入了中產。

中產?中產階層真的有多少財富可以支配?您透支了未來的收入來換取財富,辛苦十年、二十年.。可人生有幾個二十年?還要去掉20歲以下,65歲以上的那些日子?優越感?可悲的優越感!

為什麼買房要掏空我們所有的錢?是利益?是安全感?還是優越感?

掏空錢包,買個房子

畸形的心態,註定了畸形的市場。炒房的人成了贏家,最終推動房產上漲的不是炒房客,而是無數個你我一樣的跟風客,為了優越感,為了安全感!

人之長情的“衣食住行”,讓“住”大大的擠佔了我們的生活質量。為了一套房子,我們80初,掏空了所有的錢,現在的90後還要掏空六個錢包。不知道,孩子長大了是不是還要準備一套房?細思極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