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廠房披滿青藤猶如綠野仙蹤 行走其間仿佛時光倒轉

蘇童曾說,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兩個時代,一個時代是大時代,窗外的大時代;另外一個時代是小時代,個人窗內的小時代。

江津區夏壩鎮有一座被爬山虎吞沒的神秘建築,像極了現代版的“綠野仙蹤”,最近極受網友熱捧。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近日走進這裡,追尋親歷者舊時道路,回憶一座廠和一群人的大小時代。


老廠房披滿青藤猶如綠野仙蹤 行走其間彷彿時光倒轉


老廠房披滿青藤猶如綠野仙蹤 行走其間彷彿時光倒轉


尋跡而來,遠遠便看到一棟被爬山虎嚴嚴實實包裹覆蓋的樓房,靠近大門一側的牆上本應掛著門牌,現在只剩框架。走進一看,是一棟五層樓的辦公樓。一腳踏進廢棄的建築群中,踩在地上,落葉鋪陳,嚓嚓作響。


老廠房披滿青藤猶如綠野仙蹤 行走其間彷彿時光倒轉


老廠房披滿青藤猶如綠野仙蹤 行走其間彷彿時光倒轉


“三十年前,這裡人來人往,人最多時,近四千人。”曾經的黨政辦主任楊應榮回憶。他至今仍在使用的辦公桌,有些陳舊,簡潔的桌面上放著幾本書和一疊資料以及一本臺歷。

當天日曆的空白處寫著“重慶晚報記者三人來訪”。


老廠房披滿青藤猶如綠野仙蹤 行走其間彷彿時光倒轉


曾經的黨政辦主任楊應榮與其他四位同事是這裡的“守門人”,處理工廠的遺留問題,看管這幾棟剩下的國有財產。

“上世紀八十年代頭一年,我就從部隊退伍分配到江津造紙廠,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現在,我與其他四位同事是這裡的‘守門人’,處理工廠的遺留問題,看管這幾棟剩下的國有財產。” 楊應榮端起茶杯娓娓道來……

當年大家合力搞基建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距離主城區六十多公里的江津區夏壩鎮餘糧村,還是一座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小村莊。1966年,由於國家戰備需要,按照“靠山、分散、隱蔽“的要求,重慶江津造紙廠作為民用三線配套企業,選址於此。

上世紀60年代時,職工幾乎都來自川渝。“剛來時,這裡啥都沒有,一片荒地!”沒有廠房,怎麼生產?沒有宿舍樓,職工住哪裡?答案是,就地修建。“頭幾年裡,大家合力搞基礎建設,修廠房,建宿舍,造辦公樓。”直到1972年,造紙廠才建設完工,開始投產。

“現在我們所在這棟樓,就是當年的辦公樓。”這是一棟5層高的青磚樓房,一到夏天,牆上和走廊就長滿了爬山虎。門窗還未褪色,也不難看出上面時間留下的裂痕。剛進工廠,楊應榮是廠裡的出納員,後來成了紀委幹事,再後來又來到了黨政辦公室當主任,在廠裡一干就是三十年,從人聲鼎沸,到人去樓空。

“剛才你們在樓下站立的空地,當年是我們的燈光球場。”楊應榮站起來,指向窗外,球場上還有幾座籃球架依然屹立,曾經在球場上揮汗如雨的熱血青年早已沒有了身影。“每週,這裡都會播放兩場露天電影,每到放電影的時候,村民就從四面八方趕來,提前幾個小時把板凳搬來先佔好位置。”

辦公大樓一側有一排三層高的樓房,“這是造紙廠的子弟學校。”楊應榮又指著對面一棟小樓,“那棟樓房,是幼兒園,旁邊的分別是醫院和郵局。”廠裡的每一處佈局,楊應榮都能準確描述。

產品遠銷世界各地

職工和家屬曾有四千人

楊應榮記得,自己剛進入造紙廠時,正是工廠效益最好的時候,到處熱鬧沸騰,機器轟鳴二十四小時不斷。每天,物資通過工廠面前的川黔鐵路源源不斷運送過來,再把產品運往全國各地。


老廠房披滿青藤猶如綠野仙蹤 行走其間彷彿時光倒轉


老廠房披滿青藤猶如綠野仙蹤 行走其間彷彿時光倒轉


老廠房披滿青藤猶如綠野仙蹤 行走其間彷彿時光倒轉


“造紙機從最初的一臺增長到5臺,為了維持正常運轉,還修建了一座1500千瓦的自備熱電站和一座日處理9000噸汙水的汙水站。”造紙廠主要生產油氈原紙和衛生紙兩大系列,產品部分供給附近兵工廠作為翻砂造型粘合劑使用,另外生產的油毛氈則運往江浙沿海一帶,作為抗震救災的物資。“在那個年代,油氈紙的作用大了去,沿海地區抗震減災時用它來防潮、防風。甚至在國防上也少不了,炮彈箱裡的隔潮層用的就是它。”他說,後來產品還銷往東南亞等地。


老廠房披滿青藤猶如綠野仙蹤 行走其間彷彿時光倒轉


楊應榮翻出一堆老照片,上面的畫面清晰可見,“這是工廠生產的餐巾紙,還得了不少獎項,這些就是我們當年的獲獎產品。”他翻著照片,一張一張介紹,如數家珍。


老廠房披滿青藤猶如綠野仙蹤 行走其間彷彿時光倒轉


1993年12月,國家統計局工業交通統計司發給重慶江津造紙廠“恭賀貴企業步入國家統計局中國500家最大造紙及紙製品企業”的恭賀通知,當年該廠全國排名369位。

那幾年,造紙廠的人數空前,光是職工人數就達到了1100多人,加上家屬總人數接近四千。“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很多職工從全國各地趕來,東北的、河南的,更多的是江浙沿海一帶的,他們不光為這座小村莊帶來活力,還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

“可不要小瞧了食堂,它可是當年最熱鬧的地方之一。”80年代後期,工廠效益很好,工人們的業餘生活豐富,連食堂都改造成跳舞場所,買票入場。週末食堂跳舞人滿為患,最多時有一百多人。

每天軍號一響,吃飯的時間就到了,職工和家屬紛紛奔向食堂,只花三毛五分錢就可以吃頓肉菜。在楊應榮心目中,一個月領著二十多塊錢的工資,在當時看來花銷已經綽綽有餘。工廠實行三班倒,8個小時輪一次。“晚上夜班,食堂還會準備好飯菜,專門讓人推著三輪車送到車間去。”

“當時的夏天,不像現在有空調,但是食堂會專門準備好酸梅湯,放在每個車間裡供職工解暑,有些比較調皮的職工子女,專門帶著搪瓷杯,趁人不備就去舀上一盅。”

工廠旁邊就是綦河,天氣熱得遭不住時,大家就跳到河裡去洗澡。

辦公大樓是國有資產

我們必須守著

和楊應榮一樣,王國彬每週一從主城區的家中乘車至此,開始一週的工作,週五才從這裡離開。

1998年,造紙廠按照國家對中小型企業“去產能化”的要求,實行“關、停、並、轉”而關閉。“時代在發展,造紙廠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也該退休了。”說到這裡,王國彬不免有些遺憾。“職工們差不多都搬完了,不過,這裡的辦公大樓和職工宿舍都是國有資產,我們必須守著。”


老廠房披滿青藤猶如綠野仙蹤 行走其間彷彿時光倒轉


王國彬是土生土長的夏壩人,1981年通過考試進入造紙廠工作。在他的記憶中,那是造紙廠第一次通過考試招人。王國彬面前的辦公桌上,堆放著發黃的資料,仔細一看,上面的文字還能清楚辨別。“企業職工標準工資審批表”上,用鋼筆寫著“一九八五年”,一摸,手上沾了灰塵。密封袋裝著退休人員案卷,一旁擺著的工人退休證,紅色膠皮依舊鮮豔。搪瓷杯裡冒著熱氣,上面印有“重慶江津造紙廠第二屆職工運動會”,稍一晃神,會以為這是80年代。


老廠房披滿青藤猶如綠野仙蹤 行走其間彷彿時光倒轉


原江津造紙廠勞資科負責人王國彬成了留守人員

辦公室的一面牆上,一副長約2米,寬1米的“江津造紙廠所屬人員一覽表”佔據著大部分位置,表格早已泛黃,上面“機關”、“一車間”、“二車間”、“三車間”、“財務科”、“保衛科”等字樣清晰可見。


老廠房披滿青藤猶如綠野仙蹤 行走其間彷彿時光倒轉


“這是上世紀80年代我才參加工作時製作的表格,它可以讓人更清楚地看到職工的用工情況。”回憶起年輕的時候,王國彬有了興致,“看到這上面的小牌子沒有?這是鋁製的,上面的名字,是我們當年用毛筆寫上去的,掛著誰的名字,就表示此人正在崗位上,下班了,就換成別人的牌子。”


老廠房披滿青藤猶如綠野仙蹤 行走其間彷彿時光倒轉


被遺棄的紅色工人退休證散落在牆角

如今,造紙廠早已停產,姓名牌仍舊在這裡掛了三十多年。


老廠房披滿青藤猶如綠野仙蹤 行走其間彷彿時光倒轉


老廠房將獲新生

未來建成文旅項目

站在燈光球場上,環顧四周,人去樓空,早已停用的辦公大樓、學校、醫院等,昔日的小賣部還開著門,改成了留守工作人員吃飯的場所,幾十年前的醬油瓶還堆放在角落裡。


老廠房披滿青藤猶如綠野仙蹤 行走其間彷彿時光倒轉


午休時間到了,王國彬一手提著熱水瓶,一手端著搪瓷杯朝宿舍樓走去,“剩下的差不多就是這些了,後面是以前的廠房,現在已經規劃成重慶市警犬基地,這邊是員工宿舍樓,我們現在下了班還住在這裡面。”


老廠房披滿青藤猶如綠野仙蹤 行走其間彷彿時光倒轉

在那個特殊的時期,重慶江津造紙廠為國家經濟和社會作出重要貢獻,工廠運行的三十多年間,稅利總額達到了國家建廠投資的十倍。與重慶江津造紙廠同一時期的,還有國營晉江機械廠和國營青江機械廠,此外還有與之伴生的重鋼集團鐵業有限公司、五福電站、車灘電站、夏強水泥廠等,它們共同為夏壩鎮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國家戰略中心的轉移,這三家企業先後搬遷停產。如今,這些三線工廠將再次煥發出活力,上游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從江津夏壩鎮政府瞭解到,夏壩鎮規劃在工廠原有的基礎上,發展以三線文化為主題的文旅項目。這些老車間、老廠房、老辦公樓、老宿舍等,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將以另一種姿態為後人講述它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