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雨說健康」血管是否健康摸摸這裡就知道3個好習慣讓血管年輕

有的人慢跑或者散步之後,發現腿會疼。而休息一會兒又會好轉,所以大家常以為是運動過度或上了年紀造成的。其實,如果運動後下肢疼痛、麻木,很有可能是下肢血管病。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莫偉指出,下肢血管堵塞、血管狹窄、血管硬化、血管斑塊等都可能導致以上症狀。

五分之一老人有血管病

「子雨說健康」血管是否健康摸摸這裡就知道3個好習慣讓血管年輕

血管病變是一個由器官老化導致的疾病。據國外數據統計,大於55歲的人群中,約五分之一有血管硬化或狹窄閉塞。

莫偉說,下肢血管病有一定的發展過程,開始時沒有症狀或是症狀輕微,隨著病情發展、加重,患者逐漸出現間歇性跛行症狀。再進一步發展,可能就會出現靜息痛,尤其是晚間疼痛明顯。

自查下肢血管病變方法

由於下肢血管病變的症狀較為典型,也提示心臟、大腦等其他部位的血管健康狀況,所以一旦出現下肢血管病變,很可能其他部位也已出現相應病變。老人在家可以做一些小測試,檢查一下下肢血管的健康狀況。

方法1: 摸足脈

人的足背正中最高點,輕輕摸,能感受到脈動。平時能摸到這個部位的脈搏,證明我們的動脈血一直通到了足背部,說明下肢血管通暢。但如果走一段距離之後,再摸,摸不到這個脈搏,可能已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動脈血管狹窄。

方法2: 看顏色

平躺在床上,把雙腳抬高至45度左右,保持60秒,然後觀察自己的兩條腿。如果有一條腿蒼白,提示肢體供血不足。恢復正常坐姿,正常人大腿皮膚顏色10秒內會恢復正常,如果恢復時間超過45秒,就提示這條腿已經處於缺血狀態。

方法3: 摸溫度

感受兩條腿的溫度,可與其他人對比,如自己的腿溫度明顯較低,則可能已出現下肢血管病變。也有較為明顯的患者,兩條腿溫度不一致,那麼較低溫度側的下肢可能已出現血管病變。

三個好習慣讓你的血管年輕

飲食上控糖。

日常飲食中要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糖分能被人體迅速吸收,令血糖值急升,導致胰島素過度分泌以降糖,而胰島素具有把糖分轉化成甘油三酯的特性,從而會使血液變黏稠。

注意進食順序。

正確的進食順序是先吃蔬菜、海藻類、蘑菇等熱量少、消化需要一定時間的食物。每口食物咀嚼30次以上然後嚥下,能在血糖值上升前就有飽腹感;隨後再吃主食和肉類,就能防止血糖值上升過快以及熱量攝取過量。有研究數據顯示,吃慢點,能讓飽腹感持續6小時;吃太快,2~3小時後就又有飢餓感。脂肪和蛋白質吸收慢,令血糖值不至上升過快,最好在用餐前先吃點肉類。

練練上肢肌肉。

35歲後,基礎代謝率會迅速降低,脂肪會堆積,血液也會變得黏稠。增加肌肉能改善代謝,促進脂肪燃燒,改善血液循環。因此中老年人應進行適度的肌肉鍛鍊,如啞鈴運動和擴胸運動能鍛鍊手臂和上半身的大塊肌肉,效果尤佳。

保護心腦血管,常吃含有洛伐他丁的天然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