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區域防災減災大計!南寧迎來氣象領域一場跨越國界的「兩年之約」

金秋九月,丹桂飄香。

山水相連,相似的氣候特徵,

促使中國和東盟國家走到一起。

9月12日,在第15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召開之際,由中國氣象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東盟氣象合作論壇在南寧召開。

本屆論壇主題為“區域氣象災害的監測與信息共享”,旨在推進中國和東盟國家的氣象業務技術交流,強化在氣象災害聯防和災害風險管理領域的合作,共同提升區域氣象保障能力。

事关区域防灾减灾大计!南宁迎来气象领域一场跨越国界的“两年之约”

9月12日,第二屆中國-東盟氣象合作論壇在南寧開幕。韋堅 攝

來自中國氣象局、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港澳氣象部門,印度尼西亞、越南、老撾、緬甸、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盟國家氣象水文部門,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颱風委員會等代表出席論壇。

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表示,今年是《中國-東盟氣象合作南寧倡議》(簡稱《南寧倡議》)實施兩週年。兩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南寧倡議》各項行動得到積極推進,區域氣象科技交流不斷深化,人員交往更加頻繁,合作成效更加顯著。

未來,中國氣象局將繼續利用在衛星遙感、教育培訓等方面的優勢,積極履行承擔的世界氣象中心等國際職能,進一步加強與東盟國家之間的務實合作。

兩年來,區域氣象合作取得哪些成果?

兩年前,首屆中國-東盟氣象合作論壇

通過了《南寧倡議》

確定了氣象災害聯防等九方面的合作內容

受到東盟國家的廣泛歡迎,

區域氣象合作邁入新階段。

兩年來:

風雲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網的新增註冊用戶中,有20個來自東盟國家。

100位來自東盟國家的人員參加了中國氣象局組織的國際培訓班

來自東盟國家的10名中國政府獎學金留學生在華攻讀氣象和水文碩博學位

中國氣象局自主研發的氣象信息處理系統

已在亞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落戶。

建立了中國氣象局東盟大氣探測合作研究中心

……

在論壇的推動下,機制建設、資料共享、技術交流等取得積極進展。

雙邊氣象合作的成效也實實在在:

在中國的支持下,緬甸氣象部門數值預報模式產品的分辨率達到9公里;中越建立了災害天氣的聯合會商機制,提高了颱風的預報能力;中國氣象局向老撾捐贈了一套氣象視頻演播系統;中國與馬來西亞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技術交流,提高森林防火能力。

各國代表紛紛建言

如今再次相聚,在熱情而友好的氛圍中,

各國代表紛紛建言,一致希望在論壇的框架下繼續完善機制,拓展合作內容。加強技術培訓、共享風雲衛星資料、學習中國發展經驗、提高預警能力等成為代表們建議的熱詞。

代表熱議:

來自菲律賓的代表希望更好地利用風雲衛星的觀測資料,以提高臺風監測預報能力;越南代表希望進一步加大資料交換力度;老撾代表希望中國繼續提供援建設施應用的培訓和維護;泰國馬來西亞的代表希望中國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學習中國發展的經驗……

會上,中國氣象局和香港天文臺的代表分別介紹了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亞洲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的建設情況等,引起了代表們的極大關注和熱烈討論。

代表們認為,通過這些機制和平臺的建設,將有利於加強區域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和服務能力。因此,這些連同加強國際培訓等一起成為未來合作的重點。

展望未來,

依託中國-東盟氣象合作論壇這一平臺,

通過深入開展務實合作,

攜手共進,

將更好地守衛區域人民的安全福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