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出門拍照,人多的時候最讓人頭疼。

週末的廣場,繁忙的集市,人山人海的景點,擠滿人的大廳……想要記錄這些場景一切都讓人無所適從。其實事情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糟糕。

1/

消極的做法:避開人群

許多針對人多如何拍照這一主題的問題,解決方案多是“避開”人群 ,常見方法是才採用長焦鏡頭(手機用2X焦距)、等待人少時機、抬高鏡頭等,個人認為這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案,但手法偏消極。這種手法拍攝者給自己預設了兩個前提:

我的照片需要有一個清晰明瞭的主體,而人群破壞了我表現主體;

我不想拍人群。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假設的這兩個前提只是許多朋友的自我設限罷了。

事實上,並不是每一張照片都需要一個清晰明瞭的主體,即便自己需要一個主體,它的呈現形態也有許多可能性。人群,和壞天氣、醜女人一樣,是大眾懼怕但老道的攝影師樂於拍攝的題材。

聽起來有點玄乎,我們從一幅畫說起。

2/

人群中的閃光點

梵高作為後印象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早就過了古典主義那種偏理性,注重形式清晰嚴整和完美的時期了。鬥獸場中亂糟糟的人群,絕不會成為“不正確”的場景。在《阿爾勒鬥獸場》中,人非常多,但左下角的婦女尤為突出,她雖身處小小一隅,但感覺用她的表情與整個右上部分的人群做出了有力的對抗,悲傷的神情與歡呼的人群也形成了鮮明對比。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梵高的表達可以總結為:找到人群中閃亮的發光點。

2018年全球iPhone攝影大賽總冠軍獲得者的作品,也具有同樣的效果。整個畫面面表達的就是黑壓壓的混亂人群。請注意畫面左下方几個男孩,他們具體的神情與其所佔畫面的比例,形成了人群中抓人眼球的視覺中心,人群從左下向右上延展,形成富有節奏的律動美感。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上海,豫園,人山人海的遊客中,看到這個非常普通的學生團。原本來說,這群人是遮擋拍攝景點的“討厭的元素”。觀察到一名男同學表情悵然所失,微微低著頭,好似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與旁邊表情激昂的導遊形成了明顯的對比。這種對比與梵高畫裡表現的情緒是相似的。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週五的免費時段,人潮湧動。在梵高最有名的《星夜》前,人們艱難地向前挪著步子,都想拍下這副名畫的全景。這時一隻手高高舉起,好像一個聳起的燈塔,讓後面的人通過他的屏幕瞥見。拍下這個場景會比拍一張完整的名畫更有代入感。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找到人群中的“閃光點”需要一定的觀察力訓練,時刻注意人物的表情變化和動作變化,做出預判。常見的“閃光點”有:

顏色不同,動作奇特,情緒突出。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當然,手機攝影中隨拍技巧中的老生常談——連拍,必然是其中不可少的。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3/

人群與人群

在人群中找到具有“閃光點”的人,其本質還是在畫面中找到一個“清晰明瞭的主體”,只不過,這個主體不是直接擺在面前,而是需要獨到的觀察力、熟練靈活的連拍技巧才能抓捕到。

而另一種思路則是,我們並不需要在人群中找到一個閃光點。在這種情況下,人群本身就具有大量重複的秩序,而這種秩序本身就是一種形式美。

這讓我很自然地想起了英國攝影師馬丁·帕爾( Martin Parr)前些年拍攝的作品: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以及布魯諾·巴貝(Bruno Barbey)鏡頭下的巴西: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再以及維吉( Weegee)的作品: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這幾張照片索性就是以人群為主題,以極致的手筆誇張地表現之——我想這是面對人群絕對積極的做法。光論形式而言,人群的擁擠、元素重複造就了視覺上的震撼。如果我們遇到的假日充斥著遊人,他們不是你通往風景路上的堵塞物,或許人群本身就是攝影的風景。

從技術上來說,上面幾張照片有著大畫幅的質感,手機不易實現,但手法絕對可以借鑑。以下是一例。

2018年薩爾茨堡音樂節一場鋼琴音樂會的中場休息時間,觀眾湧向卡爾博姆大廳。西方人的習慣是在這一間隙要喝一杯順便進行一些社交活動。當時人幾乎塞滿了大廳,觥籌交錯,氛圍不錯。但如果表現得是人群與空間的關係似乎會顯得平庸: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若上幾步臺階進行俯拍,畫面中去除其他空間元素,僅僅表現人群聚集所形成的質感,效果則更好一些: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此處進行了一點“長曝光”,讓人群形成拖影,營造一種觥籌交錯的氛圍。這裡的長曝光實際上是用iPhone攝影的“實況”模式完成。即拍攝時打開“實況”——拍攝——轉到該張照片——上劃屏幕——選擇“長曝光”。示意如下: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用iPhone實況模式進行長曝光步驟 https://www.zhihu.com/video/1020433284291035136

當然,人群的秩序不只有密集的重複,還在於,大家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這本來就是混亂中的秩序,也較易成為照片的趣味中心。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4/

人群與環境

若人群所處環境本身就較為“強勢”,人群亂糟糟的形態則很容易被控制。例如在高大的建築空間或幾何感較強的形式的環境內,人群會自然退為配角。此時,常用的方法還是長曝光,讓人群中的一部分虛化流動起來,動靜結合,獲得較為動人的圖像: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人多的時候如何拍照?或許我們該用更積極的辦法「KKM」

寫在後面

總結以上,面對人群除了消極避開,更多的還是從其本身找突破口。手機攝影的隨拍性質很強,實際上沒有很確定的“拍攝對象”,許多朋友假設了自己要拍攝一個對象,而人群是“遮擋物”,實際上這種二元設定也無形給自己套上了枷鎖。就拍攝本身,也逃不過單一純粹、重複韻律、對比協調等美學原理。

暑假剛過,國(人人人人人人)慶(人人人人人人)還會遠嗎?

- E N 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